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动态     
金庸名著《射雕》女主角黄蓉锁定周迅。据说“黄蓉”一角落在周迅身上也算众望所归。而赵薇落选是知难而退,因为她曾说自己“不想破坏这个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22):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明报》,1959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3.
正金庸(查良镛)先生去岁过世,引发很多人悼念,也引起很多人对金庸身世、经历极大关注。人们发现,竟然有很多名人与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的金庸是亲戚关系——表姐夫钱学森、堂哥穆旦、表外甥女琼瑶……而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则是他嫡亲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因此徐志摩比金庸大27岁。徐志摩在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时只有34岁,当时金庸则只有7岁,因此金庸与徐志摩的直接交往并不多,据一些学者考证确定的可能只有3次。  相似文献   

4.
程焕 《图书馆》1989,(1):22-25,37
《图书馆》1987年第5期发表了查启森先生的大作《“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细细拜读,收益匪浅,感慨颇多。查先生在文中经过详细论证,否定了解放后目录学界关于“目录”定义的“定论”,即“‘目’的含义是指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指的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的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的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将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即书目”。继姚名达先生之后再一次提出了“录”“应当作‘次第’讲,所谓‘目录’者,篇目之次第也。”这一较正确的论断。其论证翔实严谨,说服力颇强。笔者曾与查先生讨论过关于“目录”定义的问题,基本上赞同查先生的观点,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特作下列补辨,祈望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春节前后,金庸的五部武侠剧将全面“打内战”,这是内地版金庸剧上映最多最集中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8.
金庸先生是我的老朋友。6年来,我采写了多篇有关金庸的独家报道,却没有做过系统的访谈。  相似文献   

9.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3):5-5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6月25日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此次金庸入作协.也是1987年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吸纳港澳作家。金庸入作协,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对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的文学交流很有意义。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这次入会.相当于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这也表明中国作协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各个领域的作家都愿意吸纳。  相似文献   

10.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在《明报》刊出题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一套十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出版,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同是在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而金庸小说单行本在大陆的正式出版,较早(也许是最早)的可能算是1985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两卷本《书剑恩仇录》。这是经金庸授权出版的,金庸称此为“一个愉快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11):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相似文献   

13.
新闻榜     
金庸:请辞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在“华山论剑”、修改小说结尾之后,金庸近日因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再次成为焦点,其引起的关注程度,年前他接受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聘用时所引起的那场争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证实了金庸的辞职请求,但目前,校方对其请求尚在考虑之中。金庸刚任院长时就强烈质疑过此事的一些学者表示,年的错位终于结束了,而金庸有意收回院长这张名片,对陷入名人效应怪圈的高校,有醒脑的作用。不过,当事人双方目前对这些争议尚无任何表态。插图\袁化冰榜 眼探 花:平民巨贪夫妇获刑被舆论称为“1995年国内最大的贪污…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16.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17.
内地大量翻印新武侠小说的风潮虽然过去了,但海内外舆论界对此的议论和责备却不能立即消除。新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对此也有抱怨甚至愤怒。 1985年10月8日,查良镛(金庸)先生致信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先生,在谈过有关“中国书展”一事之后写道:“弟以‘金庸’笔名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读书人感叹:要想买的书买不到,不想买的书到处都是。 一位原先每月都要买一大摞书的朋友对笔者大发牢骚:“现在对书店的兴趣越来越淡。书不谓不多,装帧也趋考究,但一看重复雷同的脸庞,心头就有些恼火……” 的确,这些年,出版热门书籍可谓经久不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三毛的散文,明清艳情小说,梁凤仪财经小说,以至气功、易经、看相算命……尤其是1995年,众多出版社竞相炒起了“名著”——古今  相似文献   

19.
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庸)创作的武侠小说多年来一直十分畅销,广大读者都为之倾倒。金庸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越来越引起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关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探讨金庸家世的论文。2004年1月3日和1月10日的《丹阳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  相似文献   

2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