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转移劳动力中,素质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已不满足于接受最基础的职业训练,而产生了接受高层次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和愿望.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将会产生极大的高等教育需求.文章通过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
"M"型战略的提出为广西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机遇.它的实施将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基于"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则,可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制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政策时,应当把握坚持综合平衡,分层转移的原则,效用、相关、组织、合理和适度等规则.  相似文献   

3.
"M"型战略的提出为广西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机遇。它的实施将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基于"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则,可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制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政策时,应当把握坚持综合平衡,分层转移的原则,效用、相关、组织、合理和适度等规则。  相似文献   

4.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基础。在对准安市部分县区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以及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途径的基础.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五条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以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试图从具体走向一般,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荣 《天中学刊》2003,18(3):33-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试图从具体走向一般,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做了归纳,对转移的历史作了阶段划分,总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点;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转移模式作了介绍说明,并着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理论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它的解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进步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新跨越的重要任务。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时期下,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技能是制约其顺利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加其人力资本存量,使其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桥梁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根源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然而许多障碍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因素,对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因此,应该做到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规范各类中介组织,拓展农民对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湘南地区的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基数较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文章介绍了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促进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形势:国企改革使大量工人下岗,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适应新的形势进行调整,这将使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减弱;农村劳动力表质低下,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不相适应等,这些都 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难度。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必须广 开思路,采用多项分流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如何加快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返乡,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秦皇岛在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洪流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进行秦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一个共性,就是充分发挥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适时立法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自发转移容易导致农业劳动力老化、素质偏低.对农业投入减少,大城市畸形发展等后果。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整体协调。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转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市建设;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