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什么是动车组?动车组也称为多动力单元列车,是铁路列车的一种,特点是动力来源分布在列车各个车厢的发动机上,而不是集中在机车头上。这种形式颠覆了以往“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的陈旧“规律”。动车的每个车厢都有动力系统,而非仅仅依靠车头提供的动力奔跑,八个车厢形成了合力,在互动的作用下时速达200~250公里甚至300公里以上。如今车头所起到的作用更多地则是控制。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前的年代,是信奉“车头”神力的年代,学校管理中教师都是被动地听从命令,学校管理者一挥手,下面教师就开始行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管理也应进入“动车组”时代。一所学校想要获得成功,没有学校管理者与员工间的良性互动则是空想;没有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相互理解与同心协力,则无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学校不能赋予广大教职工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的空间,要实现和谐、进步、发展,就永远是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3.
“于丹现象”是一个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议。文章着重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基、争议焦点、与主流意识的关系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对新时期如何看待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普及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生命感悟激活了全民对经典中华文化的喜爱,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于丹现象”对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5.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各种资源为辅助,使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学习、接受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同时,不仅吸纳了当今最新的技术,而且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不知不觉地转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想必大家都有育树的经历,给树浇水才能保证树的成活。浇水时我们一定会把水浇到树根上,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树根吃饱水了,树干粗壮,枝叶才会茂盛!家长对孩子的养育过程就如育树的过程,给树浇水就是家长对孩子养育上的投资。那我们的水是“浇”在根部还是“浇”在梢上?  相似文献   

7.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生命感悟激活了全民对经典中华文化的喜爱,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于丹现象对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呢?一、多样化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于丹教授演讲的开头方式是多  相似文献   

8.
想必大家都有育树的经历,给树浇水才能保证树的成活。浇水时我们一定会把水浇到树根上,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树根吃饱水了,树干粗壮,枝叶才会茂盛!家长对孩  相似文献   

9.
<正>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  相似文献   

10.
鲁国荣 《教育与职业》2006,(27):171-172
文章介绍了当今脑科学的进展和研究成果,从智力开发的科学内涵、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脑发育的关键期与早期教育等方面,论述了脑科学研究与大脑开发对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根据脑科学理论来整体、全面开发大脑,总结、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CCIV"开学第一课"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开始.在感受由"第一课"带来的震撼之后,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第一课"的教育主题应该在班级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延伸和扩展,当然,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有别于"第一课"的"表演化"的教育和教学.  相似文献   

12.
13.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小学里,一位教师调任到一个差班任班主任。那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孩子们承诺:要是你们把学习搞上去,我就吻校外放牧场里最大的一头母猪。由于孩子好奇、好胜的心理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他:"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他便带着孩子穿越公路,来到放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了一头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读毕,忍俊不禁之余,按捺不住要为这个老师叫好。细细品味他的做法,发觉他的成功对现在提倡的新课改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穿芳峪中学是天津市蓟县的一所农村初中。一听校名儿,就知道它是山沟沟里的学校。有人说“办初中难,办农村初中更难”,大概他们对这话更能感同身受。谁都知道,设备、师资、生源是办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穿芳峪中学在这几个方面没有一个占过先儿:设备和师资别说跟市区学校比,就是和县城学校比也差着一大截儿。要说生源,以前还可以,本乡本土的孩子只能到这儿上学。但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交通便捷了,只要家长看孩子是棵“苗子”,就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剩下的生源素质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5.
孙仁歌 《教书育人》2011,(20):63-65
看到一篇报道,介绍一个名叫文卓的中学生由"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经历,由此联想到国内中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文卓生于北京也长于北京,父母双亲都是留美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在家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都完全是西方式的,民主、开放、平等,可谓是以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于丹在《(庄子)心得》一书中的心语及“郢书燕说”式的错误,认为该书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解读出《庄子》的要义,其实质只是一部用经典作为点缀的畅销书,书中所论只不过是于丹个人在现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心得。至于于丹的个人心得之所以能够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则主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国学热”与大众传媒及商业运作方式相互联姻所致。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身上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职业,却被一些教师的行为丑化了,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生家长带来了心理伤害.本文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谈“师德缺失”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19.
宋亮 《教育》2013,(3):42-42
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和2008年结婚一两年后出生的奥运家庭宝宝,从去年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这些扎堆出生宝宝的涌入给幼儿园带来了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20.
易中天、于丹现象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它的出现紧扣了文化商品化,娱乐化的时代特征;作为一起文化事件,它极大的契合了社会急功近利,消解意义颠覆崇高,追求即时享受的文化心理;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虽然它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激烈的批判、恐慌,但在批判之余更应该引起人文学者对自身立场及对人文学科尴尬处境的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