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而复始的结尾方式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惯常的做法,它凝结着张爱玲对传统戏剧手法的发现与超越;参差的对照手法是张爱玲的自我总结,反映在小说的整体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方面。两种手法都联接着张爱玲的反高潮,是其反高潮手法的形式特征,同时隐含着反戏剧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擅长用“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能够在“高潮的跌宕”中揭示或讽刺人性,带给读者人生启示,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种叙事手法用于影视作品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反高潮”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反高潮,来论证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与时代主流文学格格不入的对于文学的艺术观照。"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形成了这种"反高潮",通过契机的制造将高潮陡落并转向他途,从而使得"传奇世界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并带给人们关于人性、人生的"苍凉"的启示,由此构成了张爱玲通俗又骇俗的新传奇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在沪港洋场社会长大并接受现代教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性的追求是显性的。但作为"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的小说中还隐含着反现代性叙事。从她对人的非理性的认同、对现代文明的厌倦、对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迷恋等隐性叙事中可以窥见她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惟一以团圆结局的作品。但是这种团圆却又并不属于喜剧范畴,反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它想讲述的并不只是俗世男女的婚恋,而是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在创作艺术上,《倾城之恋》采取了参差对照的手法,结构则显示了非封闭性回环特征,在高潮中沉入反高潮的渊底。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毛姆小说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在小说结构方面,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拟从创作思想入手,对二者的叙事语式、反高潮情节处理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并进而从一个新的层面来阐释二者的相似性,以及张爱玲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悠久,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幸福而美好未来社会并鼓励着人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反乌托邦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二十世纪,是对乌托邦文学的讽刺性的模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阴森恐怖的另一面。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君特.格拉斯以作家特有的责任感和问题意识,通过他的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令人恐怖的另一面。他的小说明显受到了反乌邦小说的影响,与反乌托邦小说存在着鲜明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0.
《莫罗博士岛》是威尔斯科幻小说中一部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通过戏仿手法颠覆了鸟托邦想象,消解了宗教与科学理性的权威,证明宗教与科学理性所构想的乌托邦都不能解除人类的苦难、实现人类解放,反而因此陷入极权压迫乃至相互仇杀。通过阐释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批判,认为小说深刻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因信仰危机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危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文坛中的一位奇女子,凭借小说集《传奇》而名声鹊起c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都给人一种悲凉的色彩。她用冷静的文笔以及第三人称"他"的手法,以一种全知的角度来诉说任务的悲欢离合。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着太多的个人人情感,但总給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张爱玲小说中的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反讽等等描写手法.来描写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13.
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往往寄寓着浓郁的悲凉之意.其作品的主题既体现了人的孤寂虚无感,又深刻展现了世事的沧桑凄凉.张爱玲的小说在题材的安排上蕴藉着难以言喻的凄凉之意,作者通过极富艺术性的烘托手法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寄寓着浓浓的悲凉之意,形成苍凉孤寂的文风.  相似文献   

14.
反孔教是陈独秀一生中始终坚持的思想之一。从思想臻于成熟开始 ,陈独秀便显示出对孔教的反感 ,以后 ,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和保守势力对孔教的鼓吹、抬举 ,他反孔教的意识逐渐增强 ,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5.
《反生活》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作品在叙述手法和创作主题上都体现了改变和创新。罗斯娴熟的运用后现代实验小说的叙述技巧诠释当代世界范围内犹太人的生存处境,对当代犹太人的民族身份作出多重维度的思考。本文旨在破解小说文本的迷宫,分析小说中巧妙糅合的片段化和元小说的叙述策略,认为这种叙述的迷宫背后是罗斯对传统犹太民族身份的解构和改写。  相似文献   

16.
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对王朔的部分小说进行解读,阐释了王朔小说包孕的反文化内涵,从中透视出小说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消解神圣、追求感性冲动等较为鲜明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授太太的一天》以强烈的男权思想进行女性性别意识的复苏表达,这本身是极其荒谬的,而评论《戟指精英文化》却对其大加赞赏,这部小说及其评论与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一样,存在着蔑视知识、嘲弄知识分子的现象,这种反文化的意识形态倾向有其传统原型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借助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的方式,改头换面之后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这是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反文化的意识形态倾向值得提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 ,对王朔的部分小说进行解读 ,阐释了王朔小说包孕的反文化内涵 ,从中透视出小说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消解神圣、追求感性冲动等较为鲜明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对于近代以来现代性发展与建构的深刻反思,其中渗透着对于人类的命运与未来的沉重的忧虑。这种反思与忧虑是在多个层面展开的,而其核心意旨,则是对于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的反思与批判。它们直接的思想根源是对于现代性的再度认识和评价,而其内在动力则来自现代性自身的诸多悖论与问题。尽管反乌托邦小说并未提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案,但在其振聋发聩的警世之音中霍然警醒,正是化解人类所面临危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