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抛开文化的各种解释和定义,从语言的背景角度考虑,文化可分为相通文化和相异文化。相通文化指不同语言背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一具体事物具有相通的概念。比如中南海、白宫、长城,这些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音或文字符号,但这些不同语符的能指(signifier)对应的所指(signified)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2.
语言对外在文化现实进行,心理编码是指词语经由文化联想而与某事物之间形成了联系或关系。词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制约的心理联想。文化对语符的制约使语符能指与所指之间产生文化理据,而文化习俗与背景知识、情感联想及隐喻都是文化理据的渊源。我们可以从联想线索分析探究其文化理据。文化理据在创造新词语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汉诗英译中的音韵美的认知共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学,符号学和认知论诸视角探讨了中英两种相异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符承载的音韵美的共性和相异,并从人类认知共识的角度方面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音韵这一物质所产生主观感受的认知共识,认为对音韵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此具有心理认知的共性。尽管由于文化的相异而导致语符的相异,语符的相异则承载了相异的声音而导致音韵结构、节奏的相异,但由于人类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存在共性,故跨文化、跨语言诗歌翻译中音韵美的转换是可能实现的,即异曲可以同工。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汉英两种语言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用含蓄、曲折的词句表达不便或不能直言的事物或者行为,能使交际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一些人类共性的方面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自身的特点不同,在某些方面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汉英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从委婉语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差异,使得委婉语在表现形式上也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存有异同。本文从英汉语中委婉语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使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造词理据词语的造词理据指词语的物质形式与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造词理据的选取往往能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表现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②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③表现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给某一事物命名时,选取事物的不同特征,或者命名者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及观察角度不同,并将这些作为理据,就会相应地选用不同的语素,从而出现不同的词形一个民族的语言高度凝聚着民族文化,而这种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和西方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在交际中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禁忌语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何共同点又有哪些主要的差异? 本文拟就禁忌语的产生与发展,在交际中的普遍存在及其作用,对禁忌语在东西文化中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以提高我们对文化的敏感,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禁忌(taboo),即指被禁止被忌讳的事物,禁忌一般有行为禁忌(behavioral taboo)和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之分。本文所指禁忌语(taboo words)或简称为禁忌(taboo)。  相似文献   

8.
台湾社区词指的是在台湾社区流通的词语,反映台湾社区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首先或主要在台湾社区流通。台湾与大陆差异社区词在两岸的交流中较难被对方语言社区吸收和融合。以《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两岸常用词典》为蓝本进行比对和研究,发现两岸差异社区词330个。狭义差异社区词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只在台湾存在;广义差异社区词反映的是两个语言社区的共有事物或概念。统计显示,差异社区特有词所占比重最大,接近总数的一半,主要以“缩略”构词为主。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产生都有其文化和环境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环境孕育出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民族文化窗口。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大多表现为语言在交际中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形成有着环境和地域的背景,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美、等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就是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10.
梁爽 《考试周刊》2014,(67):22-22
每一种语言都有生成它的背景,语言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或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禁忌语是在实际对话情况下,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而不能提及或用间接的方式表达的语言。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如果对禁忌语不了解,就会经常引起一些误会。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禁忌语的对比,更全面地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说角度探索中西语言的差异及其根源,引用韩礼德提出的语类概念,列举几种相似相异语类,探寻其异同的文化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一、文化背景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传播,而语言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又在表达、传播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制约与规范。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这种语言所承载文化的适应过程,如果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在思维层面上就会依托该语言的文化根基来学习英语,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相反,如果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就会出现交流障碍、误解或尴尬等场面。如在汉语和英语中,"蝙蝠(bat)"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角度,特别是褒贬程度上看是不同的。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蝙  相似文献   

13.
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又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文化交流中就可能产生误解。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一个词、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种表达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二、英语教学实践中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错误辨析1.文化传统不同。文化的多种多样导致了语言的多种多样。由于不…  相似文献   

14.
所谓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 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 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学一门语  相似文献   

15.
基于Halliday&Hasan的所指理论以及Searle关于所指的两个公理,讨论了诗歌语言的所指变异问题。(一)变异、所指与诗歌语言的关系。(二)构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的条件。(三)运用实例分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特征:代词所指方向的模糊性、“the+NP结构”所指的不定性和表示时空概念所指的任意性等。(四)诗歌语言所指变异原因:结合体诗歌语篇和虚拟性诗歌语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rual connotation),这种文化内涵既包括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又包含着特定文化群体对该词所指事物所拥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许多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其词语有着不同文化内涵。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试论非言语语交际中的人体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非言语语进行交流.人体语是非言语语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体语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对人体语信息要综合考虑,了解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非言语语差异,正确使用人体语.  相似文献   

18.
词语的概念义(词汇义、命名义、词典义)是指客观事物现象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在人的意识上的概括反映。它是语义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没有概念义。语言就会成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的符号或声音的生硬组合,人们就不能用语言进行交际。词语的修辞义是在词汇概念义的基础上形成,在言语表达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形象表现义。它是为了表现概念义所指称的事物形象、特征,以及言语音表达对这些事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及其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不断加强。一个国家的特有事物渐渐进入另一个国家,而表示这些特有事物的词汇也渐渐融人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而文化间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困难,甚至会使人们产生困惑。由于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因此,翻译时遇到词汇空缺现象要认真对待,将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外来词语及概念用本族语进行贴切的转换,更好地促进各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英语委婉语现有定义存在着语言或言语现象与修辞格相混、定义中存在仍需定义的概念、外延过窄等缺点。根据委婉语的婉指对象、使用原动力、区别性特点、构成手段等要素,委婉语可被定义为: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三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有消极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