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涪县"于西汉高帝时始设,自设立起,其所属州郡历代多有变迁。经过考证,涪县西汉初设时应属蜀郡,至汉武开边才属广汉郡,东汉因之。三国蜀汉时属梓潼郡。魏晋南北朝时废置改隶频繁,出现双头州郡,涪县属巴西梓潼双头郡,且为双头郡治。西魏改巴西梓潼郡为"潼州",改"涪县"为"巴西县",巴西县为潼州州治,下辖巴西、梓潼二郡。隋改"潼州"为"绵州",此时涪县名称已为巴西县取代,且已为绵州的核心部分,历代相沿。"涪县县域"也曾分置巴西县、魏城县、涪城县等县,其如同涪县之"残影",实质属绵州。元代以后,涪县的"影子"彻底消失,已经完全为绵州区域。至清雍正时绵州升为直隶州,绵州即今绵阳市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清代,青海回旅在开展经堂教育的同时,清政府还在此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义学,甚至把科举选士的一套制度也搬到了回族地区。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创办“西宁回民社学”,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回民社学,在东关大街北。郡东回民甚众,多习回经而不读书。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铦创社学,延师教读焉。”这是清朝在青海官办的第一所旧式回族学校。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回、汉民族地区大办义学,“设立汉回义塾……冀耳儒目染,渐移陋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西宁设义学2处,乡义学22  相似文献   

3.
隋统一了中国 ,革除了州、郡、县三级政权重叠的现象 ,为隋唐地方政权制度奠定了基础。炀帝将商州 (北周初称洛州 ,宣政元年改称商州 )改为上洛郡 ,领有五个县 :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 (上津今属湖北省 )。其中的商洛县即原来的商县 ,隋文帝给它加了一个洛字。这是历史上把“商洛”二字连起来称呼地名的起始。其中的洛南县在晋泰始三年曾是拒阳县 ,但不久即废县。北魏又设了拒阳县 ,归上洛郡领辖 ,到西魏另立为拒阳郡 1,只领拒阳一个县。北周也是这样。至隋开皇三年废郡改称洛南县 ,归上洛郡属。隋代上洛郡的政权机构也发展了。郡设…  相似文献   

4.
“西固”,原名“西固城”,其名源于南宋高宗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明、清时期西固设千户所或州同。民国二年(1913年)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县,县址在今舟曲城关。1954年6月西固县治所移迁到今宕昌城关,同年11月13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相似文献   

5.
西汉置观县,属东郡,上溯至夏启王子武观所封观国,下延至东汉改置为卫县,并设卫公国,北魏改置为卫国县,隋代改置为观城县,北宋徙治所于今山东莘县观城镇,直至公元1956年撤销观城县。期间四千年,既一脉相承,又变化频仍。至于观国遗址、西汉以降所置县之名称、治所、版图的变更,仍缺乏系统研究,实有必要予以探索和廓清。  相似文献   

6.
(一) 镇海在宁波之东,东濒东海。自秦至隋,均属句章县辖。唐武德年间属鄮县,代宗时设望海镇。后梁时置望海县,是为镇海建县之始。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8年)又易名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因昌国(今舟山)改称定海,遂改原定海为镇海,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郴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郴”字最早见于秦朝,古写为“(?)”,即城在林中之意,所以,《余冬叙录》中说:“吾州制字郴经多木名”,特别以“木槠为贵”。自秦以来,郴州为历代县、郡(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说禹置九州时,郴州地域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代在郴州置县,隶属  相似文献   

8.
台州行政区划从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公元257年设临海郡到公元621年设台州。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无定型到定型的过程,境域面积从大到小,辖县数量从少到多,且数经变迁。  相似文献   

9.
一、明代青海边塞诗的出现及性质在明朝二百多年(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间,青海地区属边陲地带。尤其明中叶后,西宁青海湖一带成了明军与蒙古王公贵族部队作战的战场,这里连年战事频繁,不得安宁.明王朝也特别重视西宁这一军事重镇,加固增筑城堡塞垣,特设军事官衔,派兵添将严守西宁,以对付来自青海湖的蒙古贵族部队.在这期间,许多诗人和镇守青海、征伐海患的  相似文献   

10.
上海县漕河泾镇,座落徐家汇之南,上海师范学院之东,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必经之处。有关该镇的历史,旧志书罕有记载。今爰作沿革小考,以飨同好。漕河泾镇西周时地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相传为春申君封邑。秦代置县,名疁县,属会稽郡,漕河泾为其所属。历代曾隶属之县治又有娄县、信义县、昆山县、华亭县、上海县等名称。元代尚无市集,时相传名为王家宅。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年)  相似文献   

11.
固原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地处边陲,为关中四镇之北险,是历史上称为“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地方。固原远古属“禹贡”雍州地。在唐虞夏商时期,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境有崆峒氏,有密须国(汉时安定郡有阴密县)。西周战国时,这里日大原、日高平,境有乌氏戎国、义渠戎国。  相似文献   

12.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13.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到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03——333年)的三十年间,滇中战乱频起,时局动荡不安。最初是拥有实力的部族首领的叛变,接着又爆发了四川流民起义政权所支持或发动的三次宁州之战。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州治在原晋宁县),是晋武帝泰始元年(271),合益州的建宁(滇中、滇东)、兴古(滇东南)、云南(滇西)和交州的永昌(滇西)等四郡而建置的。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有着四十五个县,八万三千户人(《晋书·地理志上》)。太康三年(282年),废刺史改设南夷校尉,持符节出镇。  相似文献   

14.
汉、晋两朝(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长沙郡(国)下有“下隽”县,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还陆续保留着这一县名。隋唐以后再也见不到有下隽县了。由于“下隽”县名在有关史籍中牵涉周围若干地名、川泽的定位问题,正确揭示汉晋时代的的下隽县治与辖地范围,对于了解湘北、鄂南及湘西地区的历史政治地理沿革、自然环境(特别是水道、湖泽)的演变,以及深入研究古代湖南交通史、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潮州作为州、郡一级建制是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开始设置的,当时不叫潮州,而称义安郡,南朝梁代改称瀛州,到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由于州境濒临南海,终年潮水反复,因而改名潮州。此后,州名虽仍有改易,州域也间有盈缩,但中唐以后,潮州这个名称便  相似文献   

16.
公元1227年,夏四月,成吉思汗“拔德顺等州,五月,避暑六盘山”。之后,宪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也曾先后驻跸于此。及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就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冬居长安,夏住开城。长安设安西府,六盘山设开城府,以镇守秦蜀,并于这一时期在开城设置了路、州、县等行政机构,“号为上路”。在这期间,开城设置过一整套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但因元《开城志》散佚,也未发现另有专门著述开城历史的史料。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就元代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及安西王府的重要官员作一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元代的开城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7.
在唐与吐蕃的关系中,唐王朝在今青海东部设置鄯州是青海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鄯州由乎特殊的地理位置,凸现出其在唐王朝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不仅在政治关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我省创办最早的学校是鄱阳郡学。它系西晋时期(公元266—316年)的虞溥所建。虞氏字允源,高平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人,宦门之后,青少年时就“专心坟籍”。因他酷爱学习,颇有才名,后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除郎中”。经过几次升迁,授职为“鄱阳内史”(掌民政的地方官)。他到鄱阳郡赴任后,即“大修庠序,广招学徒”。为使全郡吏民知晓办学的重要,他撰文“移告属县”。接着,他又给郡学拟订了制度规章。  相似文献   

20.
文化能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能维系一个地域内多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湖南省江永县地处湘南边陲,是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岁月的更替留下了斑斓的足迹,亦形成了多彩的江永地方文化。江永的区域划治交替频繁,据《江永县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南方设南海、苍梧、桂林等九郡,江永所属地域当时设谢沐县,隶属于苍梧郡,地治属广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永阳县,隶属零陵郡,地治属湖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名为永明县,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时隶属于道州府,地治仍属湖南。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江永县,属永州市管辖。历史变迁,风云变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永县内的“楚粤通衢”(现称“永明古道”)一直是湘、粤、桂三省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要道,有着“湘南丝绸之路”的美称。明清时期,中原人口大量迁入江永,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受湘、粤、桂三省文化的交替影响,江永地域文化形态多样,既有原生态的瑶族文化,也有瑶汉文化交融后产生的农耕文化。这些文化深深扎根于江永的百姓生活之中,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地方特色文化,在现代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