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入而徐趋”注释辩证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注:“徐趋: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1.“徐趋”,笔者案:“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过去是传统教材,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文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它的言外之意,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为“补苴弥缝”起见,本文特选择其中几个问题来谈谈: (1) “入而徐趋”句查:“徐趋”:采用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地向前。大家都是这样理解的,无庸再议。但大多注释,都认为这即是“病足”所致;由于事实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容易忽略了这  相似文献   

4.
李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选>学家.其<文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他对<文选>的注释,在李善注的基础上有新的进展;二,其<韩诗证选><杜诗证选>在研究<文选>与唐代诗歌之关系方面更具体、更深入,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传世名作<长恨歌>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由于"恨"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思是"怨恨,仇恨",一般的选本和教材对"恨"的意思都不加以注释和说明,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一段话:"<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关于其中的“徐趋”的理解学界看法有所不同,本文梳理了学界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认为“徐”表示慢,“趋”是小步快步向前,是一种礼仪,“徐趋”矛盾的语义搭配有其特别的语用功能,体现了触龙劝说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韩非子<五蠢>篇.其对"患御者"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楚辞补注>本身的注释情况以及<楚辞补注>对五臣注的取舍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楚辞补注>"补曰"前出现的五臣注的内容不是后人增补的,而应是补注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亦史亦论,高瞻远瞩,无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是人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承多年的老课文,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之名篇。此文第二段写到触龙入见太后一事时,有这样一句:“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课文将“徐趋”解释为“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注曲解“趋”之本义,悖谬情理,笼统解释,实为不当。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将"虺隤、玄黄、瘩、痛"四词皆释为"病"的意思,本文从分析"玄黄"并非连绵词的角度入手,解释了"虺隤、玄黄、瘩、痛"四个词的意义,并建议<古代汉语>教材中对这四个词分别注释,以现出<诗经>中作者抒情程度的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6册第16课<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这样一句话: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下注释是这样写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袖是"藏在袖子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的第一个注本,也是苏词最重要的注本之一.该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翔实,奠定了"今存苏轼词集的规模".其原注及相关的丰富资料被后世流传甚广的<草堂诗余>及<东坡乐府笺>大量采录,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傅干是当之无愧的苏词研究第一功臣.而<草堂诗余>通过对<注坡词>等的搜采,整合并逐步完善词集的注释体例,在文献学、词学上的意义亦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5.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选自南宋周密的笔记小说<武林旧事-卷三>,反映了南宋时每年八月十八日前后.钱塘潮到来时,杭州人弄潮观潮的旧俗,文意较为浅显,不难理解.但是文中"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教材既没有给出必要的注释,也没有相关的译文,编者似乎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可恰恰因为编者的疏漏,导致读者在阅读该句时,会出现文意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启功韵语>)话虽诙谐,语诚允当.古诗"长"到陶渊明,已然根深叶茂,而郁葱之中又自有其复杂.南宋<蔡宽夫诗话>云:"<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尤其是陶诗的语言看似冲淡自然,实则意深旨远.有些语词蕴涵哲理,倘若仅按一般意义理解,必然失之肤浅.人教版教材对<归园田居>的注释,可议之处即不少.  相似文献   

17.
这是<生命生命>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18.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见勇 《文教资料》2008,(31):32-33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代表作之一,也是<庄>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在注释时,无论是解释词句,还是分析意旨,都力求语言浅显,又注意引用口语、俚歌、俗谚及诗歌,注入感情色彩,使得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相似文献   

20.
偶翻<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发现该词典的665页对"抑"注释时使用例句错误,其注释是这样的: 抑,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