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作家,以文化散文而闻名,在台湾、香港等地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张怡红 《现代语文》2007,(2):122-122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4.
余玮 《青年教师》2008,(3):50-52
他有着多重身份,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但他强调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作家白先勇曾如是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走得最远的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玮 《职业技术》2007,(7):17-29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到:“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着猎狗,左手托着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  相似文献   

9.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作为当代文坛著名学者,他在15年间完成了考察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三大文明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散文看似随意却内涵深刻,对历史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信客》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本,从而提出了一个有关“信”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7,(7C):43-43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所着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自金作家奖。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和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 《阅读与鉴赏》2007,(11):28-30,68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  相似文献   

13.
《文化苦旅》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语言具有华美、豪放的风格特征。这与余秋雨大量的辞格,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反问、对比、反复、夸张、通感等表现力较强的修辞手段的广泛运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此书,我们发现,余秋雨善用排比辞格,而且形势多样,紧扣主题,使文章文气贯通,语义连绵。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散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涵丰富深邃、语言平淡蕴藉、层次多重而厚重,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广阔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给读者们更多人生启迪,提高精神境界。本文对其创作特色和文化内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化”.如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故而“文化类散文”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体现了文化类散文的特点。课本上选有他的《信客》,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两本书,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一、余秋雨研究何以苍白和尴尬 90年代以来,余秋雨先生一直是备受学界内外广泛关注的“文化名人”。有趣的是,人们的这种“文化关注”几乎都是冲着他那些持续畅销的“文化散文”而来的。无论是清赏把玩,还是研究评说;无论是赞美,还是嘲讽,也几乎都是把他的“文化散文”作为咀嚼或解剖的唯一对象。如果说,这种把玩或研究仅仅停留在散文艺术方面,即其思想蕴涵、审美趣味、文体风格等,似乎还说得过去;然而,现在许多研究者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而试图通过这些“文化散文”,同时从深度和广度来审视和检讨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及其人格构成上的窘迫和缺陷,尤其是从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去发现和追索他本人作为一个“拷向者”的灵魂奥秘,恐怕就有点尴尬,甚至显得有点荒唐了。这里的意思是说,当余秋雨作为我们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学者型作家”,特别是作为一个试图重新找回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和人格力量的文化忧思者,仅着眼于对其“文化散文”的研究,而不对其从事学术和艺术写作的全部文字进行全面的探究,不仅显得浮浅,而且还显得苍白和盲目。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8.
读完《文化苦旅》,掩卷长思,自己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在中国的人文土地上周游了一圈。品味着这一路的文化,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9.
刘昀 《新读写》2008,(6):21-21
现任柳州市副市长在总结柳州市发展成果时说:“这两年柳州的开发与崛起,还得感谢柳宗元和其他南下的贬官,他们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  相似文献   

20.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