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莹 《班主任》2012,(6):50
正我曾教过一个叫陈强的学生,在学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父亲是某单位老总,手下几百人。我几次给陈爸打电话,他都说自己忙不开,革草说上几句就挂,一直不肯面谈。我仔细分析后得出,他确实很忙,但不至于连见一面的时间都没有。不想见面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在单位能管几百人却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羞于见老师或以前因为孩子的问题挨了不少批评,受刺激了。怎样才能让他愿意和我见面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作为老总,找他办事的人一定很多,我何不"求"他一回?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称有事相求,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们付出100%的努力,往往只能得到0.01%的效果,但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幸福。1995年,带着过一种轻松日子的想法,何金娣来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卢湾区辅读学校。要适应这份工作并不难,因为她在小学任教时就享有厚爱"差生"的美誉,在她的手里没有不及格的学生,更没有留级的学生。可是现在不再是"适应"的问题,而是如何激活特殊孩子的"细胞",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梁晓 《师道》2012,(Z1):50-51
一开学到期中的那一段时间,文杰的成绩像滑铁卢一样,飞速下滑。作业潦草,还时常有空着不做的,上课也懒洋洋,成绩不用"一落千丈"来说,"一落十丈"是绝对有的。  相似文献   

4.
刘静 《生活教育》2008,(10):38-38
春节后一天.九八届毕业的几个学生来看我。我觉得很意外、又很惊喜,心中还有几许的欣慰。意外、惊喜。因为来的几个学生上学时成绩并不好.不曾走进高等学府.所以我也就没有"功劳"可言.不值得他们来谢;让我欣慰的是这些当年的"差"学生.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当年临时的班主任(初三一年),这让我着实有些激动。之后的交谈.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学生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作为老师只有做到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才能使后进生感到班级的温暖,感到他们也和其他学生一样,他们没有被抛弃和放弃。这就要让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知道:成就与出身无关,与信心有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你做家长的,有没有管过孩子的学习?你看她这单元的考试,那么多不会做,声母、韵母瞎拼瞎凑,而且字写得像蚯蚓!再瞧瞧人家,满分不少。卷子拿回去,家长监督着做好……”被老师打机关枪似的数落着的一年级学生王萍的妈妈,见女儿立在办公室里。对着试卷,发着愣。脸色沉得如暴风雨前的天空。待走出办公室。乍听得一阵拳打脚蹋声,紧接着是孩子的悲号声。我赶忙起身出去,想劝说什么,只见她拎小猫似的把孩子扔上电瓶车的后车架,一溜烟儿消失在校门口。  相似文献   

7.
新学期我依然面对着原来那些调皮的孩子们.涛声依旧。对于这群活蹦乱跳的“小麻雀”,我不敢高声语。因为无效,只能继续以我的木讷来保持沉默,而“小麻雀们”仍视我无睹。我只是等待着他们说累,在此期间.我一直盯着班上那只静静的“小夜莺”。  相似文献   

8.
薛元荣 《江苏教育》2008,(11):43-43
对我们来说放弃一两个学生。或许只是少了几个百分点,但是对那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地提前宣布“没有前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梦想.刚刚读了几年书,家长就知道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不要讲更多的大道理,将心比心,可以放弃吗?不要说更多的理由,查查教育原理,哪一条说可以对孩子放弃教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  相似文献   

9.
杨姗姗 《班主任》2012,(6):46-47
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对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不理不睬甚至唱反调;还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那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邻居东哥焦急地向我说起他的孩子微微。微微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读初一,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校是老师的教学助手。但最近一段时间来却是“学啥学不会,做啥做不成”,东哥抱怨说,“小学特聪明的一个孩子,现在非常简单的事如描红,画画都学得慢得不行。”所以想托我与微微的老师联系一下,问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所在的学校来了一个英国的交流团,团员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交流团到达学校的第一天,就闹出了小小的风波。  相似文献   

12.
在某小学举行的"微笑教育"启动仪式上,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宣读了《微笑公约》。学校还将定期评出"微笑天使"和"微笑园丁";学生们互相赠送"微笑卡",传递彼此之间的关爱;学校制作"心情留言板",让师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道出来。再看看照片上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真诚可爱的笑脸,不禁为学校的这一做法拍掌叫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倘若孩子在学校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因此,许多老师也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到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激活家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呢?  相似文献   

14.
学校中段考试前,一位老师来找我询问一个问题,她说班上有个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说他肚子疼,而且看他的表情不像是装的。看他那么痛苦,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让父母带他回去。这位老师很奇怪,为什么这孩子总会在考试之前肚子疼呢?  相似文献   

15.
傅冬梅 《辅导员》2010,(20):43-43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每届都会有为数不少的英语“学困生”。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最头疼的工作,但也是必须想办法突破的工作。这个新的学期,笔者教九年级三班、五班的英语。拿到他们的升级成绩单,特别是五班,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学困生特多。从教十几年了也深深知道,转化一个英语学困生比其他学科更难。下面是一些我在日常教学中辅导“学困生”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08,(3):19-19
在这个只有她一个老师的学校,曾杨秀在这里一守就是5年。看到学校一天天“变小”,她感慨万千:“哪怕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也要教下去。”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像成人那样更多地依赖语言。正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所展示的: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他们的世界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是要考虑到。教师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放下老师的架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有家媒体载文说:“当下一些老师,在孩子犯错误后,动不动就给家长打电话,请家长来一趟,这无疑是教育者最大的败笔。”该文认为,只要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就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对此观点,我确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淡淡 《家庭教育》2010,(1):33-33
浙江嘉兴一读者咨询:我儿子今年9岁,我们夫妻工作都很忙,儿子基本上都是奶奶在照顾。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经常打电话发短信“告状”,一会儿是欺负同学,一会儿是成绩下降,一会儿又是上课开小差。有时候火起来,我就揍儿子一顿,但收效甚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相似文献   

20.
黄建新 《班主任》2010,(3):57-57
又一届学生要毕业了,我让每个学生写写自己离开母校之前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学生们写的几乎都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眷念之意,看着孩子们一句句炽热的话语,我的脸上不禁露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