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2.
都市题材小说是于晓威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外来打工者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挣扎和都市文明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以及技术和规则对人性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本质。作家欲将爱情视为疗救都市文明痼疾的希望,却又避不开它的软弱无力。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批判精神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张玉 《文学教育(上)》2008,(11):129-131
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农牧文明带来了大自然和人内在精神整体性的溃败,这种双重危机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生态乡村小说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生态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分支,生态乡村小说是从生态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别。生态乡村小说是指那些既关注自然生态又审视乡村生活,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描写或由对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生态的展示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达终级关怀、寻找“诗意的生存”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6.
1842年,随着通商五口岸的开放,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商贸巨埠和工业中心,租界设立后华洋混杂的城市风貌又使其俨然成为充满摩登气质的西方文明飞地,不仅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投机家和淘金客,也成为周边城乡居民开眼界、长见识的最佳游历地。应运而生的乡愚游沪小说以陌生化的叙事策略及颇具贬义色彩的詈词称谓凸显了都市与乡村间的隔膜与对峙,同时反映了身处城乡文明夹缝中的近代文人在叛离"物质乡土"的同时又留恋"精神乡土"的矛盾心态。这一悖论对现当代文坛的农民进城小说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辐射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一是大都抒写童年的乡土记忆,其二是风俗画的描绘,其三是具有一种“安详”的精神格调。他抒写人性和人情之美时,又进行现代性评析,但总体上对乡村文明持肯定性评价,延续和发展了乡土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彰显出的一鲜明表征即是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叙述。可以说,沈从文的乡村生命体验给了他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都市生命体验则给了他理性关注民俗的思致,它们共同为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言说民俗进而生成文艺民俗美学思想提供了平台;这种对故土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眷恋作为沈从文都市社会生存中被现实激励生发出的主体性意识,对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影响。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民俗审美生成与其生命体验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小说乡村文化价值取向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源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该情结的形成有其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童年和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更多的则受他从乡村进入都市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的影响。这种情结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高度繁荣。面对“都市的漩流”,茅盾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和理性阶级分析。他一方面鞭挞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灾难性冲击,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以《子夜》为中心,可以开掘出茅盾都市小说创作的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2.
在面对城乡文明的冲突时,昭通作家们的心态是复杂的。他们深感乡村的落后,乡村人的愚昧,希望乡村能够尽快摆脱落后状态,又赞颂乡村纯朴的人情,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他们既羡慕城市的富足与现代气息,又痛恨城市人的冷酷自私。于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徘徊于城乡之间,莫知所从。这其实正折射了昭通乡土小说作家们面对城乡文明冲突时所产生的深深的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赞美,而对于都市文明进行了猛烈批判。本文就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探究沈从文对都市文明肆意批判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揭示出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而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在本篇乡土题材小说中显示了都市视角和乡村视角的互动。她在对都市现实的追寻叙写当中,一次偶尔对乡村的伫足观望,显示出一种田园诗意的选择,是对当前都市文化流俗的排斥,从而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7.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是一部深切关注着农村变革,关注着农民现实的生活状况、精神状况的乡土小说.而在乡土小说中,外来者的出现并不是陌生的.不管他们是以怎样的身份和方式进入乡村,但无疑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现实关系.在《湖光山色》中,谭老伯、薛传新、络腮胡子男人这三个外来人的出现,对楚王庄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作用,对楚王庄的发展可谓缺一不可.在20世纪9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变革的过程当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变化都受到了“外来人”所代表的城市文明的影响与冲击.  相似文献   

18.
兴化作家们对兴化这片土地有着深入的感触和天然的敏感,纷纷将自己的审美旨趣投入乡土世界,试图用文笔再建乡土中国.面对都市的喧闹,他们心中有一块最纯净的自然乡土.面对愚昧落后的故乡,他们又是掌握了文明和知识的现代人,两者的交融铸就了兴化的水乡经验小说,流露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成就了对乡土灵魂的守望.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不同区域的文化底蕴在山西当代女作家笔下熠熠生辉,这使乡土小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山西女作家把创作视野转向了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对峙和撞击中的乡村以及乡村人的生存命运,实现了时代主题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