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延孝 《资源科学》2023,(10):2026-2038
【目的】考古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考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了国外考古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1)1993—2022年,国外考古旅游研究发文量整体呈快速发展趋势;(2)国外研究机构多以约旦和西班牙的高校为主,缺乏跨地域的机构合作群体;(3)研究内容上,国外考古旅游多聚焦于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者行为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与保护等方面,且侧重于某个考古遗址的个案实例研究;(4)国外研究多关注于游客体验、目的地管理与保护等相关的传统命题,未来气候变化、案例地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是重点关注的话题。【结论】通过对国外考古旅游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国内考古旅游研究应从开拓研究视野、扩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及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加以关注。本文深入把握国外考古旅游研究的演进态势与前沿焦点对于提升中国考古旅游研究水平,促进考古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丽红 《内江科技》2014,35(8):90-91
"品牌"意味着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有很好的商品质量、信誉度、知晓度和顾客忠诚度。在旅游业领域,基于"市场营销品牌之战"理念,许多旅游目的地都"试图给自己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品牌标记"。时下,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加上游客消费行为逐渐成熟,品牌化正成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核心任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大庆市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大庆市体育旅游品牌化深化发展提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玉婷  徐晓林  陈涛 《现代情报》2012,32(6):46-50,54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缺少以游客为出发点的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本文尝试从游客情感角度出发,运用场所依赖理论基本内容,通过对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系统内容与场所依赖形成的关系分析,针对出行前、旅行中、旅行后3种旅行状态分别总结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模式,以期丰富旅游规划的内容研究。  相似文献   

4.
曹兴平  贺涵  冯琴  胡家镜  郭凌 《资源科学》2020,42(5):933-945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前提,也是游客旅游决策的前置变量。成熟的游客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决策过程,也更依赖目的地意象而非目的地形象作出旅游决策。本文以安徽宏村为案例地,以发表在旅游社交网站中的游客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内容编码,并用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编码后的节点数据进行了共现网络的量化分析,从景观元素及元素组合两个层面解读游客对宏村的意象感知。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和建筑构成了游客凝视下宏村的主体意象元素。由徽派特色民居和古村落水景等元素构成的“水墨宏村”意象游客关注度最高。空间上,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古村落乡村生活画卷相得益彰。本文还基于游客照片分析的目的地意象研究个案,解读了游客凝视焦点和核心诉求,总结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明确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精准打造古村落IP并进行市场营销。  相似文献   

5.
张岚  周年兴  赵金凌  周玮 《资源科学》2013,35(7):1520-1525
随着旅游业竞争加剧,不同旅游地已经将提升初游者和重游者的数量作为主要的目标.因此,重游者数量的提升也成为目的地营销的重要目标.本文就近20年来境外学者对重游决策行为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旅游者重游行为的动机和影响要素,重点就学者应用较多的结构模型进行分类梳理,主要有旅游者动机与满意度及忠诚度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重游决策模型以及4个重游决策行为的复合结构模型,包括重游意向预测决定因素模型、重游空间行为的模型、质量对满意度及行为倾向范式的结构模型和旅游目的地属性对行为倾向影响模型.综合来看,境外学者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就重游者的决策行为模型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实证分析和探索研究.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国内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和形象,增强市场营销绩效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区域旅游目的地重游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传金 《科技广场》2008,(4):119-121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旅游社区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从旅游社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旅游社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旅游社区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并由此对旅游社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旅游社区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7.
肖忠东  赵西萍 《预测》2003,22(1):71-74
本文从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分析入手,在分析旅游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理,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最优使用条件。在这一条件上,给出两个定义和三个假设条件,运用模糊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对旅游承载力测度方法予以研究。为确定适宜旅游承载力规模提供模糊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8.
从引导游客消费和推进景区开发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性,从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总结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三大行业特征,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六种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梦晓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7,37(1):131-136
本文选取自然类、人文类和主题公园类共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微博用户发表的旅游目的地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情感倾向和评价角度等方面探究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正面和负面微博形象,并提出“借助微博获取游客反馈,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举办赛事、节事活动,展现旅游魅力”、“加强区域合作,建立整合营销机制”、“提升旅游设施要素,保持旅游形象特色”等微博形象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灵恩  钟林生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6,38(8):1452-1464
旅游消费属于典型的异地消费,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消费也对旅游目的地乃至区域的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旅游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是资源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系统性的研究不足,理论研究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和归纳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评述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从旅游消费体系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的分析框架和重点内容,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影响机理:①旅游消费的异地消费特征改变了区域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②旅游消费内容的变化改变了区域资源供给结构和流动效率;③旅游消费驱动的资源异地供给增加了资源消费的环境影响;④旅游消费的突发性和集中性挑战着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承载能力。最后,提出了现阶段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11.
浅谈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竞争优势是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分散、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等问题。如何以现代旅游营销理论为指导,让乡村以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是一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行各业,而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其网络营销的优势更是明显。本文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构建策略及运用网络技术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的相应对策,为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D.麦格奈尔(D. MacCannell)的符号吸引理论为基础,将雍和宫景区的发展历程系统解构为命名阶段、取景和提升阶段、神圣化阶段、机械复制阶段、社会复制阶段5个阶段。研究结果认为: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涉及到其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注重对旅游资源地脉和文脉的挖掘,促进旅游资源神圣化是旅游资源顺利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大机械复制力度,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不断形象化、真实化,是提高旅游资源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一般产品附加值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这些研究对象界定后,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各种可能途径,并指出了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旅游社会学角度。以广东省乳源瑶族旅游发展为例.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现代化的矛盾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内在发展的一致性.探讨基于传统民族文化开发的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一般产品附加值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这些研究对象界定后,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各种可能途径,并指出了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亚太22个代表国家,以UNWTO官方公布的最新出境游数据形成22×22的国际旅游互动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亚太地区间国际旅游流网络,对亚太各国和地区间的整体性、个体性互动特征和市场群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亚太国际旅游在空间上整体形成了以太平洋为分界、两岸较高密度互动的全地区联动发展特征,在市场上形成了目的地市场竞争性较强、客源地市场参与主体广泛的多方主导发展特征。出境游市场的主导国为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目的地市场的绝对中心位置为中国和泰国。国际旅游市场存在西岸双洲北聚型组团、西岸双洲联动性组团、西岸单洲内聚型组团、西岸单洲联动型组团和跨洋三洲西聚型组团5个市场组团。研究认为,借助组团间共同成员和组团内高密度互动关系,有望推动实现整个亚太地区间的国际旅游关联。亚太各国应充分发挥亚太客源地和目的地体量大、质量优的优势,以国际旅游发展为契机推动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交流与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指南和理论支撑。【方法】以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对2018—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中90个中国案例进行内容分析。【结果】(1)IRT框架可修订为由速度、质量、外源性和内源性重构的SQEI框架,并建立起4大类10子类旅游发展模式体系;(2)旅游减贫模式以“企业+就业”的外源质量型模式占比最多、分布最广;(3)东、中、西部减贫模式分别多采用“合作社+就业”的内源质量型、“村企+产业”的内源速度型、“企业+产业”的外源速度型模式;(4)旅游发展模式演化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演化路径。【结论】(1)在IRT框架基础上重构的SQEI框架更加契合中国情境;(2)通过政府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的中国旅游减贫呈现出政府主导、外源帮扶为主、减贫质量较高三大特征;(3)“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理想的旅游发展型态。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需要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既有经验优势防止返贫,注重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关联的共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2)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3)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4)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