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我呈现是指策略性的表现自我以寻求社会认同的方式,主要形式包括微信个人信息和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通过关注和解读学生的微信信息,可获取一手的学生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判。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男同学自我呈现的学业和社会导向较高,女同学自我呈现的情感和生活导向较高;女同学整体自我呈现程度高于男同学。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随机调查了滁州学院156名开通微信帐号的在校大学生。研究发现,朋友圈发表文字是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主要方式,且女大学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并且可分为日志类和非日志类两大类型;"晒照片"也是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呈现自我的一种较为普遍形式,且女生比男生更加热衷。微信朋友圈中的"赞"和"评论"是个体与他人对话互动的主要方式,"求转""求赞"则是提高朋友圈被认可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采用跟踪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比分析大学生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内的自我表露情况及特点,包括表露的倾向性、主题、目的、心理预期等,得出以下结论:与人人网相比,样本在微信朋友圈内更少展现负面形象;社会自我是大学生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内进行自我表露的主要形态;微信朋友圈中精神自我的展示更加明显;"强关系"理论下,微信朋友圈比人人网更黏合。  相似文献   

4.
如今大学生是微信活跃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展现、自我表达和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平台。首先,微信是大学生"自我"的传播平台;其次,微信是大学生"现实我"的呈现;再次,微信自拍是"理想我"的展示;最后,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是"本我"的表露。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将目光从PC客户端转移到手机客户端,众多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信在众多即时通信软件中脱颖而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当下人际交往和自我展示的首选平台,它的即时性与无处不在性,让人们投入更多的注意与时间。通过分析朋友圈自我呈现现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介技术、自我监控的路径,探析如何在朋友圈更好地进行自我呈现,厘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晒"是微信朋友圈用户的一种普遍而流行的行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用户都在晒,"晒客"群体应运而生.在广大的晒客群体中,以90后群体最具典型,与生俱来的媒体接触特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本研究以90后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网络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数据的分析,探究90后群体"晒"微信朋圈的心理及其可能带来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移动网络及WiFi技术的发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积极和消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应当让朋友圈走到线下,不断强化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开展大学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微信社区影响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及其关系,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微信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微信社区的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行为、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共享行为、结果预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预期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微信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还需要在微信社区或者微信群中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掘微信功能,提高微信社区或微信群的易用性。  相似文献   

9.
微信已成为我国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朋友圈的"晒"行为也日渐流行。个体的"晒"行为源于从众、自我认同、自我表露、自我欣赏等四个方面的心理,"晒"行为还同时带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由于其在线交流的迅捷性,尤其是朋友圈社交功能的私人定制化保证了个人社交的相对隐私、安全,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在微信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圈层化"、舆论场中心弱化、信息传播面聚焦化、成员关系稳定化等特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而在朋友圈"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下,"舆情安全阈值"的界定与监控逐渐模糊与淡化,这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首先剖析了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进行的三大变化及其对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构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变化的微信朋友圈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并基于此,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应对策略,即从源头、传播路径、舆情环境、信息分流等四大要素入手来实现舆情的有效研判、监管、处理、引导。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背景下,幼儿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并对外建构幼儿园教师的形象。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15个幼儿园公众号共468篇文章,以探究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结果发现,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围绕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专业知能,呈现了“教育者”形象,一定程度上修正和重构了幼儿教师的媒介形象;但同时其形象呈现也存在对专业理念和师德呈现不足、未能全面综合展示专业知能、未能凸显专业职业特点、个体形象不够凸显、形象建构策略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印象管理意识,围绕专业形象进行适宜的自我呈现;幼儿园应掌握自媒体运营策略,积极建构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以其融合性的社交软件特征,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新疆大学预科生对微信朋友圈中的微商现象进行问卷调查,从强弱关系理论入手,在强关系下,微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且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教育,从而使所在的朋友圈形成一个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氛围,达到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在技术接受模型TAM基础上,增加感知娱乐性、资源优化性、学习经验、自我效能感四个变量,提出使用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的扩展技术接受模型,在江南大学开展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SPSS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资源优化性对感知娱乐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的因素.因此,可以从微信内容发布者对资源设计的优化、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组织专业相关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与运营逐渐被大学生创业群体所青睐。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创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比较高;资金投入门槛低;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前"暖阳法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突出法律专业服务;服务群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与学校"导师制"活动有机结合。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创业项目深入发展的策略包括:进一步精准定位,丰富板块内容;加强团队建设,丰富团队专业背景;拓展线下活动,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朋辈群体通过语言、时尚、亲疏等各种非暴力符号使大学生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具有导向、动力和调控作用.生活在朋辈群体中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自我感知—群体认知与传播—价值内化与融合—个体价值选择与行为—政治心理强化”的范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微商行为利弊难定,但这一群体的存在却是不争事实.在现实条件下大学生参与微商行为风险似乎大于机遇.根据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不同地位与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准入机制、高校教育机制、社会服务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是对这一群体加以有效引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我归因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业成就动机的水平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归因直接影响看大学生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学业成就动机.本文在自我归因理论的框架内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在成就情境中的自我归因内容进行剖析,阐明了大学生的自我归因与学业成就动机的逻辑关系,研究了借鉴自我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启示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信自推出以来,用户群体呈现爆发式增长,大学生微信使用普及率更高。随着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需求日益旺盛。结合微信及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探讨利用微信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功能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中坚力量”中的特殊群体,在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和学习的过程中,其个人信息很容易遭泄露。高校基于教学管理或配合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会对大学生的部分信息进行公开和处理,这与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本研究着重探索大数据时代完善大学生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途径,以期实现高校信息公开和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蔡虹  张宏亮  张嘉 《海外英语》2020,(6):179-180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社交软件的使用行列,几乎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们,都安装了微信APP.大学生使用微信则更为普遍,人手至少一部手机,使用一至两个微信账号.笔者试将微信引入财经职业英语教学中,通过微信的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朋友圈、群消息等功能,探讨财经职业英语教学中引入微信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