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普·赛博(Philip Seib)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公共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教授。著有《实时外交》(Real-time Diplomacy)、《标题外交》(Headline Diplomacy)、《新媒体与新中东》(New Media and the New Middle East)等专著。笔者在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学习期间就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等问题与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对不同国家间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人民中国》从创刊到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节点,以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版面展示了时代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国博弈因素和日本政府因素对“以民促官”“官民互动”直至实现邦交正常化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既坚持原则又积极灵活掌握主动开展对日工作的主要脉络,为新形势下开展对日公共外交尤其是“媒体外交”寻找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国际话语权是近年来见诸国际国内各种刊头报端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竞相争逐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当今时代,能否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一个紧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与外国公众对话的另一端,除应当拥有一个广泛、高效的运作体系外,还应当具有人格化的机能、进行人格化的呈现。关于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人格化呈现的建设实例,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国,在数万亿美元的投入之下,其数十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有着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东方早报》/澎湃新闻是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产品结合体,其中《东方早报》创刊于2003年7月,是一份传统的纸媒,澎湃新闻上线于2014年7月,是一个移动新闻客户端。他们由同一个团队运作,采编风格和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们现在的传播效果却有惊人的差异:《东方早报》目前每天发行量在10万左右,澎湃新闻的移动用户已接近6000多万。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不断发展,非洲媒体涉华报道逐渐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涉华报道一直是非洲媒体的重点选题之一,但其涉华舆论呈现出的态度倾向却并不与政府层面的友好交往完全匹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洲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非洲社会各界涉华舆论和对华态度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元,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对此全面梳理与分析。本  相似文献   

7.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近年来一个广受关注的概念,公共外交本身直接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等问题相关,因此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是长期以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分析、行动呼吁、案例综述的阶段,公共外交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增加,但研究方法中普遍缺乏范式构建,也缺乏更加详尽的量化分析和历史比对,对于一些经典案例,如乒乓外交、推特外交等案例的研究也还是停留在案例描述上。  相似文献   

9.
<正>一般而言,公共外交是指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通过与他国公众互动,进而影响国际环境的活动。~①与主权国家之间的传统外交相比,一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所针对的是他国公众,通常以教育、文化、信息交流等形式,与他国公众形成互动,影响他国公众对本国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他国的对外政策。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13,(9):51-52
6月12日端午节当天,2013"同乐江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国际友城金鸡湖龙舟赛隆重举行,由江苏省内各市组织的24支外国友人龙舟队在浩荡的湖面上展开了激烈角逐,尽享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快乐体验。在这24支队伍中,有两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代表南京出阵的德国莱比锡龙舟队——也是活动当天唯一一支男女混合队伍,以及由在宁高校外国留学生组成的多国龙舟队。为依托"同乐江苏"重要品牌活动平台,扩大南京城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以抽象的人权、自由民主、环境责任等为代表——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对西方制定全球议程的日益不满,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本文从回  相似文献   

12.
疫情初期,欧盟因应对危机不及时、成员国互相拦截物资等负面报道受到外界质疑,国际形象受到重创。对此,欧盟委员会借助推特平台积极进行数字公共外交,回应内外关切,有效转危为机,改善了国际形象。这对我们有三点启示:一是抓住核心优势,打破刻板印象;二是内容发布有体系,内容服务政策;三是去官方化语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我们对东南亚人文交流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国家领导人每出访一个国家都要强调如何促进相互的人文交流,与相关国家签署开展人文交流的合作协议,相互举办各种重要的文化活动等,中国还设立专门的基金,鼓励和支持双方的青年进行留学及各种文化教育与科技交流活动。这些举措和大量的投入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人心的耕耘和收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一是从政治层面看,"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中国与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政府、议会、党派、地方友好往来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方制定出台了推动共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公共外交作为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息息相关的概念,其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跟踪,我们发现自2012年公共外交论文发表高峰后,2013年、2014年公共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数量曾有所下降,且概念较为繁杂、体系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来说,“公共外交”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但早在公共外交未被明确提出以前,很多人已在公共外交领域有了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大大推动了公共外交由线下向线上、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迁移的步伐,加速了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一方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球性危机时,数字公共外交为国家形象的管理和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疫情所呈现危机时期的复杂传播格局也为数字公共外交的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总的来看,此次疫情期间数字公共外交实践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为在数字空间建立一定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经验,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我国未来的数字公共外交工作应增强战略性部署,调整组织机构设置,进行数字化调适。在数字技术引领的人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大潮面前,学界和业界应当加强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对非传播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借助语言设置国际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通常,国家实力、国际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能源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已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对象。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的安全,“能源外交”也随之成为了各国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