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培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在小学自然界更是大名鼎鼎。路老师长期致力于自然教学改革 ,他在刘默耕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 ,身体力行 ,成为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同时他积极研究推广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并且在教材建设、科技活动、自制教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曾参与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自然教师手册》、《自然教学大纲指导书》、《小学生自然》等。《连通气球》一课是路老师于4月26———29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思想研讨会”上的观摩课。路老师一开始便以“玩”导入全…  相似文献   

2.
《神奇的自然》作者亨利·法布尔。他是“昆虫世界的荷马”,他是“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他秉承最彻底的人道主义精神讴歌生命,他以扛鼎之作《昆虫记》为卑弱生物代言。《昆虫记》是法布尔留给人类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这部伟大著作中萃取出来的《神奇的自然》,是引导科普爱好者进入科学知识殿堂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汀登寺》,又译《诗们: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的诗歌,他与柯勒律冶、骚塞同属“湖畔派”,是其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的诗作。 华滋华斯是个热爱自然的诗人,在他与柯勒律冶的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种感情里,人们心中的主要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汀登寺》一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正> 文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怎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时序》等篇中着重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不仅正确地认识到文学是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而且还探讨了文学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首先,刘勰考察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辞以情发”的观点,明确地表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所写的《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人所称颂。身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一生严于律己,为人正直,他对家人的要求特别严格。他长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富有活力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第三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他的13篇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和《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并被引用超过 1300次——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诱惑”,他矢至不渝——“我要回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9.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11.
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著名诗人。他提倡“纯粹的诗”,其诗作自然纯朴、生动形象、情景交融,代表作有《紫罗兰色的灵魂》、《遥远的花园》、《永恒》、《石头与天空》等。195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音乐》是描写乐音之佳作,耐人寻味,令人难忘。第一节中“宁静的夜”和“繁星满天际”构成  相似文献   

12.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五四”以后的一位重要思想启蒙家。他立足于湘西的社会现实,观照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状况,提出了“民族精神的重造”这一历史课题。他在《阿金》一文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他的“重造”的基本内容。围绕着“重造”这一总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三(《三三》)、翠翠(《边城》)、夭夭(《长河》)、阿黑(《阿黑小史》)等,他们既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又未被现代  相似文献   

14.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寓意。《新爱洛伊丝》中卢梭的“自然”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方式中的善待自然、人性情理中的善待自我、生存状态中的善待他人。这不仅是卢梭“自然”观的美学内涵,更是其美学思想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17.
最初关注到“李绍贵”这个名字是1999年,当时我正在编辑《小学自然教学专题研究简报》,为的是整理我们与《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合作进行的专题研究(如何落实“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原则)所取得的一些收获。在当年第9期《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我看到了李老师的文章——《大气压力》实验的改进,吃惊不小,因为在《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实属不易,何况他是一名西部山区小县村级小学的兼职自然老师。当时我就认为,这个老师不错,肯动脑筋、勤于总结。  相似文献   

18.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由这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他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用自然标准来衡量现实,评判是非,而不管社会传统、世俗看法,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20.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革命。从他对旧的传统教育的批判中,使人们醒悟到,重视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多么重要。他所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自然人”和“自然教育”问题,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笔者拟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一、关于卢梭的“自然人”的问题卢梭认为应将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的。从《爱弥尔》问世起,关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