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王菊芹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41-43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病结就是长期受封建社会专制政体长期奴役和毒害的“陋劣”思想弱点以及“不争”的卑怯的人格缺陷:因此,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学识修养、气质兴趣等等方面不尽相同的病态人物形象,表现了其作为社会医生也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他的小说文本通过对病态社会中‘i病态人物”及其病态心理的描写,述说了对人的尊严和理想人格的期待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4.
5.
邓招华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4):46-49,83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7.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鲁迅的小说在人称运用方面的三大特征 :一、在鲁迅的小说里 ,人称的运用 ,叙事角度的选取 ,不单是为了叙述情节 ,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叙述的表现力 ,塑造鲜明而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通过人称的交替运用 ,改变叙事结构 ,表现小说的多重主题 ;三、把人称的运用作为安排小说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通过不同人称的运用 ,寄托着鲁迅矛盾复杂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9.
陈钊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106-111
本着重论述鲁迅的小说在人称运用方面的三大特征:一、在鲁迅的小说里,人称的运用,叙事角度的选取,不单是为了叙述情节,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叙述的表现力,塑造鲜明而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二、通过人称的交替运用,改变叙事结构,表现小说的多重主题;三、把人称的运用作为安排小说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四、通过不同人称的运用,寄托着鲁迅矛盾复杂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清人曾认为《儒林外史》是结构谨严之作,如闲斋老人曾认为《儒林外史》的“章法”可与《水浒传》、《金瓶梅》媲美:卧评有这样的批语:“文章罗络勾联,有五花八门之妙”、“就其序事而观之,其中起伏照应,前后映带,便有无数作文之法在”、“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①;齐评、天目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林语堂等人的倡导,晚明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走上了历史舞台。鲁迅认为袁宏道提高了小说、戏曲和传奇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有特定的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他还认为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文人。但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袁宏道以及小品文的态度是不同的:五四时期的倡导,三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批评,以及同是在三十年代对小品文的希望和要求。从中我们看到鲁迅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更从中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鲁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杨文军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37-42
中圆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选种悼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选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6-9,17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对胡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鲁迅文学和精神传人的胡风,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年都要写文章纪念鲁迅,并且还特意标明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每一次谈论的问题和重点也有差异。"鲁迅纪念"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胡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阐述鲁迅精神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思想文论,维护鲁迅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批判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宗派倾向。他在复杂的文学斗争中张扬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冷宣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3):80-81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6.
张炯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1-5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季中扬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26-28
鲁迅对猫头鹰的钟爱,是一种理性的、有选择的爱:一方面,猫头鹰身上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投射其重要思想;另一方面,这也是有意识地将被颠倒的价值观念重新颠倒过来,暗合着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18.
鲁迅、刘震云历史小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26-29
鲁迅与刘震云分别以小说和杂文的形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循环观。在历史小说中他们又都从世俗化入手,以喜剧的方式解构正史的崇高;他们笔下的知识者形象“狂人”与小林皆构成了时代的卡里斯马典型,二者面貌有异,却显示了作家共通的精神血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