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2.
根据《观念史研究》全书的几大核心命题和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的进一步反思,我们发现其中暗含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其影响下才促成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故而本文试图以谱系学的角度来梳理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并以现代性精神来反思观念史的历史价值,以期试图解决中国现代性文化向何处去的意识困惑。  相似文献   

3.
根据《观念史研究》全书的几大核心命题和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的进一步反思,我们发现其中暗含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其影响下才促成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故而本文试图以谱系学的角度来梳理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并以现代性精神来反思观念史的历史价值,以期试图解决中国现代性文化向何处去的意识困惑.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5.
晚清已降,西方"现代性"思想侵入中国文化肌理,致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危机场域。但是,徐志伟的著作《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钩沉了诸如鲁迅、梁漱溟等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关于中国乡村的"别样表述",从而剖解了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有益元素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结构,重新发现了"乡村"的复杂性及其独特价值,不仅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乃至于"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也补充、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6.
启蒙理性促进了人的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也引发了传统价值的衰落,社会陷入整体性的伦理道德危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病,聚焦于个体的人之非理性本质,诉诸"精神革命"来重塑个体主体性,以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强调社会的人之实践本质,深刻地阐述了内在于实践的自我实现的理想生存方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视角转向物质的生活关系,通过诉诸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彻底破除了现代性危机的存在性根基,真正找到了一条克服现代性精神危机的现实路径.相较于尼采的审美性的文化批判,马克思奠基于实践生存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无疑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和萧丽红把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观念融入作品中由此延伸出了对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热情肯定,对于在日常人生中的仁爱之心给予了热烈的赞美,渴望通过作品找出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精华来复苏和重塑我们民族新的文化人格,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性.优美人性表达是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价值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设定的最高价值的贬斥,上帝之死带来了社会价值失序以及人心价值迷茫的精神和文化危机。面对虚无主义的历史运动,尼采主张以生命的权力意志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出发,认为尼采的价值哲学由于耽搁了存在之思仍在虚无主义之中。施特劳斯批评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推进,认为只有以"自然正当"作为价值的确定性基础,人们才能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虚无主义与现代性同构。在现代性语境下,虚无主义是随传统共同体的解体、人的自我理性在原子式自我观的支撑下价值独断的结果。只有回归价值的生存论根基,建构在共享式自我观主导下的构成性共同体,人才能走出价值虚无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提问与阐释的。现代性的论述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谁的现代性"这种提问再次提出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把对现代性的质疑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思考。这一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有两种取向值得重视,其一是查尔斯·泰勒试图从社区主义那里寻找资源,以文化差异性来建构非中心化的世界图景;另一种是设想从传统主义那里找到新的依据。在中国,现代性处于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传统主义的影响依然深厚,即使是较大限度可以接受西方现代性基本理念的论说者,也设想依靠传统主义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基础。论文认为,超出简单的中心/边缘,同质化/多样性的对立,回到个体"本真性"的基础,建构一种"主体最小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是适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一种设想,它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在保持现代性基本价值理念的前提下,通向更具开放活力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与工业文明的进步,为人们带来物质的丰裕,也为城市建设规避了诸多设计缺憾。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理性思维,会造成民族文化维度思考的缺失,出现物质现代性与精神现代性的失衡,从而引发城市特色危机。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现代性反思,由艺术认知视角从情感补偿、理想价值、体验诉求三方面分析中国画论的现代价值;就格物致知、迁想妙得、明体达用三方面阐释中国画论艺术探索对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及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沿和关键所在。而中国文化传统所特有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形式 ,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相关与整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借为王洪伟新作《扎根的现代性:当代中国钧窑先锋艺术———以张大强陶艺生命史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撰序之际,通过对近年来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学理分析,一方面高度评价了王洪伟立足于独特传统钧瓷文化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及现代性转型可能性路径的学术雄心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强调提出历史文化研究或中国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精神:既要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又要深入中国实践的基层,具有本土立场和草根精神,还要有"包容"精神,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学术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不走极端、不搞片面性,尽可能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在理论研究上要强化"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意识,正确处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的不可分割性关联,发掘现代社会开拓和成长的传统因素和传统资源,一者立足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和学理逻辑,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可能性、规律和路径;二者由此努力建构起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体系和解释模式,参与世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对话。这对于像钧窑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中国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通过全面审视传统文化,透视晚清封建末世所面临的深刻的历史困境和文化困境,突破陈旧的历史观念,进行人的还原,给现世以理性关照,显示出了极大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的观念因子、意识结构乃至核心价值发生剧烈的动摇变化,西方"人民"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人民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在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期许中,"人民"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高频词,也成为文学持续关注的对象。而由此凝聚的"人民话语"则成为当时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话语,不仅影响、牵引着文学的主题、观念和思维的现代转型,也制约、驱动着"现代性"文学的生产、组织和传播等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在教育领域,现代性是对教育现实的观照,揭示的是当代文化与教育之间的时代性特征。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对现代性语境下职业教育的解读,可以从知识观念、道德养成、行动原则及主体精神四个维度来展开。充分认识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特征,对于应对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及转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既有代表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强劲的变革逻辑,又有现代性引起的精神焦虑和叙事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现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国内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后现代转向”命题的论争需要人们客观、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尊重差异、关注对话、倡导多元的思维风格;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和注重观念历险、想象创造的教育观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有效的建设向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在教育领域,现代性是对教育现实的观照,揭示的是当代文化与教育之间的时代性特征。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对现代性语境下职业教育的解读,可以从知识观念、道德养成、行动原则及主体精神四个维度来展开。充分认识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特征,对于应对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及转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母语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怎样去应对这场危机,我们的目光不应仅停留在传播手段、文化多元等外在原因上,也需要从"母语高等教育"本身出发,去厘清包括"母语""语文"在内的相关概念之实质.由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决定了其对全球化或西方化的应和,进而从内部产生危机,对"文学四体"的强调正是其外在表征.在揭示这种现代性之外,我们还应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文"的概念,以"好文章"为基本标准找到一条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