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3.
浅谈张爱玲前期小说中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初期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参差的对照”,实际上就是并不尖锐的矛盾。它构成作观察社会、人生、历史及现实的独特视角,对立而和谐的情绪体验,也形成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爱玲的女性思想观念,对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对女性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做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析了张爱玲小说里的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王安忆描绘出新旧上海不同的情韵风貌,以及上海市民真切细密的生活质地。张爱玲作品中具像化的人物和经验性的情节都表明她的创作一直受着传统小说的影响。王安忆刻意为读者展示出性格模糊的人物群像,追求小说的逻辑性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叛着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张爱玲王安忆从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道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上海景观。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尚未注意到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本文认为,在情感──小说艺术的中心要素──的表现方式上,张爱玲突破了一般女作家最擅长的直叙法的创作模式,而采用了隐叙法,即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情节、意象等技巧,隐现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小说中呈现出悲观虚无与达观执着相结的人生观和苍凉哀婉的复调情绪,从而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构成文学史上的“传奇”,并给读者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她独具魅力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戏剧化的倾向:矛盾冲突集中化;景物描写意指化;人物形象"脸谱化";对白独白的大量运用和人物心理的动作化。这些戏剧化的特征拓展了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毛姆一样,张爱玲的小说人物也颇具真实性。她主张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把真实地表现生活视为艺术的生命。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精神分析方法四个方面。把握张爱玲的创作渊源,为的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人性的揭示,在学意象上的构建和叙事结构上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杂揉。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结构层面上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呈现了浓烈的现代特征,同时,其部分作品又以稳定的传统的结构方式来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作出那种我们称之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主观的剖析,这种风格的二重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走红的张爱玲,因与新学主流相去甚远的“另类”特色而在50年代以后“消失”,又因其创作的通俗、现代性与独特艺术风格在20世纪末海峡两岸三地形成阅读、研究和出版的“热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化的错位,读的选择,促成“张爱玲”这一学现象的出现,读、作、出版、媒体合写出张爱玲的“神话”,留给人们许多有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文本以华丽精彩的故事性填补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故事普遍性缺席的局面;她以文化符号的个人主义姿态,迎合了当下受众最大程度与欲望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她用华丽苍凉的文本和诡谲、灵异而优雅的文字弥补了现代人在紧张、焦躁、黯淡的生活现场对“美丽”的咀嚼和憧憬;张爱玲的文本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使人们在她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这些或许就是她和她的作品频繁闪现在各种不同的话语语境中,演绎着时代的新性传奇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欣赏性。作品中的人物深刻揭示了因人性扭曲给自己、他人带来的苦痛,作品不仅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更体现她对于人生、人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传奇》看张爱玲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那“沧桑看惯”的写作姿态,她那透过繁华喧嚣俯临人生苍凉底蕴的悲悯眼光,甚至对琐屑快乐、浮华欢喜背后透骨的凄凉的清醒认识,无不带有心灵的、精神的形而上性质。这也正是张爱玲比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甚至比鲁迅更为独特的地方,因为她开辟的是文学本身的道路。然而张爱玲的心灵世界也存在局限,那就是她在洞见人生的悲剧性处境之后,不是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开拓,而是选择了妥协的后退,精神探求上的妥协退让必然导致琐碎情调的泛滥,张爱玲正是在这里折断了自己原来可以继续向上攀升的天才的羽翮。  相似文献   

20.
艾珉是<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的责任编辑,是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的重要学人.由于对巴氏作品的亲身感受和对巴氏创作的全面理解,她为我国受众撰写了许多解读文章.她的阐释是多维的,有内容浅显的介绍性短文,也有知识性与学术性相融的阐发性文章,还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性论文.她的阐释是全面的,既有书本上的,更有言行与精神上的.她是巴尔扎克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