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五马立踟蹰” 这也是东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一句。它的上下旬是:“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意思是说,使君乘车而来,见到正在路边桑林采桑的秦罗敷后,立刻命车夫停车,并不顾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派人去打听秦罗敷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并且进一步写道:“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作为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一、《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桑林)从《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来看,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计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再有卫风  相似文献   

4.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5.
姚瑛 《成才之路》2011,(5):14-15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广为后人所知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描述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一诗,细致入微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美、人格更美的采桑女罗敷。作品为了达到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目的,又写了人们看到罗敷的情形。其中“使君”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罗敷的形象,在这个小小的戏剧性的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君”便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于“使君”的形象,人们常以“荒淫无耻”地“调戏”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8.
<正> 汉乐府,简称“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整理诗辞歌谣的。汉乐府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继承了《诗经》之后,再一次以民歌创作给诗坛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文人诗歌提供了优秀范例和新的推动力。仅从现存汉乐府四十多首民歌里,其中《陌上桑》要算遗留下来的上乘之作,叙述了一个使君(太守)侮辱一个采桑女(秦罗敷)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  相似文献   

9.
在评论《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时,人们总是说:秦罗敷以她的聪明机智挫败了卑劣无耻的使君。话虽不错,但是如果说得更确切的话,应该是:秦罗敷是以她那出众的口才挫败了卑劣无耻的使君。因为,对人来说,聪明机智属于内在的思维活动,而其外在表现,却有“言”与“行”两种。具体的说,人的聪明机智有时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有时则是通过语言(包括书面文字语言)口才表现出来的。比如高玉宝和长工们将计就计,把半夜学鸡叫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其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其三,语文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畏权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以上对于《陌上桑》的主题提炼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在肯定罗敷为正面主人公的同时,对“五马太守”予以彻底否定。笔者认为,对《陌上桑》的主题作这样的提炼是欠妥的。三套教材教参的编者对该作品主题提炼的不妥,根源在诗的第二、第三节的理解上。诗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载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