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在一家书店买到了一本于光远先生的新书《思维的年轮》。这是一本反映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程度显著地提高”的书,该书收入了作者1977—1995年的170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谈经济学的,也有谈哲学和其他学科的。书中还收录了两篇涉及“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其他文章中也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这是一本很珍贵的书,值得一读。这里讲珍贵,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书的印数太少,仅印2000册。像这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如此少的印数,也就更显出它的珍贵。而在同一书店,我发现一些气功“科学”之类的书,印数竟达到了数百万册的天文  相似文献   

2.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不经意地翻看着《叫魂》一书。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因为其副标题极易引起误解——“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可是,它却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我一口气读下去,不禁感慨万千。说来惭愧,对于《叫魂》一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孔飞力,我以前可谓一无所知。照片上的他一头银发,似能洞察古今。据译者介绍,孔飞力是“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为人们公认的一位大家”。是否大家尚属其次,且来读其作品。《叫魂》从2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入手,层层剖析中国的官僚制度、民众心理。我不能不一再惊诧于其资料的详尽细致、行文的明白晓畅、立论的独到中肯。风起于青萍之末。“叫魂”本是民间的一种巫术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可笑的是,它竟然席卷  相似文献   

3.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4.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5.
正在食堂排队,一个文静的青年,问得怯生生地:“买凉菜是站这个队吗?这黑乎乎的是茄泥吗?这些菜多少钱一份?对不起,我头一回进这食堂,什么也不懂。”问后,方知他是新分配来的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见这副谦逊样,忽地想起上海一位大学教授在首都平息反革命暴乱后谈的一则建议: “应当给大学生以公正的评价。过于捧,过于宠,或者过于贬,都会害他们,也就害了国家和社会。”言之有理。且是百年管用的大道理。再瞅一眼正在就着茄泥啃馒头的新伙伴,暗暗祝愿——但等明年今日,依然是一个有谦逊味儿的你! 伴着这祝愿的,是担心。未来的一年中,他将付出知识、勤奋和才能,在新闻这块特殊阵地,会较快  相似文献   

6.
聚书之乐     
刘阳 《陕西档案》2012,(1):55-56
假如在“书”前加一最妙的动词,你选哪个字?买书,背书,读书,抄书,写书,出书,教书,贩书。读书人,当行本色,万变总不离一个“书”字。但我觉得,这些字眼都还是浅层次的,不是功利色彩太重,就是充其量陈述着个没有温度的举止而已。以我之见,正如书的最高境界是和人打通精神血脉,“书”前最传神的动词,无过于一个“聚”字了。  相似文献   

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这四句诗,意思是很明白的:半亩大的一个方方水塘像面镜子一样,天色云影一起反映到水塘里不停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这样明净透澈,只因为上有源头,活水能不断地流进来。今天,我们且不去管朱熹说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什么,单用它来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不也是很贴切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有好文风”。我翻阅了十几本谈生活和写作关系的书,都是这样讲法,…  相似文献   

8.
《我的名字叫中国》,这一书名就具有无穷的魅力。它令炎黄子孙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它让国际友人惊叹不已,心向往之。一个好的书名是一个精妙的构思,一个美好的主题,一个捷足先登的良好起步。当然,一个好的书名毕竟只是外包装的一个名称,不等于就有好的内容,更不等于就是一本好书。好书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那么,《我的名字叫中国》究竟写得怎么样呢?打开书的开篇,它那流畅优美的文字,它那趣味盎然的叙述,着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了。作者在开篇中是这样写的:“地球旋转,人类繁衍。地球上传颂着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相似文献   

9.
小熊的森林     
《全国新书目》2023,(6):60-62
<正>这是一本自然童话集,作者以无尽的想象力赋予了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蓬勃的生命力,通过一篇篇精彩纷呈的童话直观地告诉孩子们: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小小的书,大大的自然,希望孩子们能在立体、丰盈的大千世界里快乐成长。“咔嚓嚓,咔嚓嚓……”小熊正踩着地上的落叶,在森林里走着,他好喜欢听脚掌踩在落叶上的声音。他走到榛子树下面,仰起头来。“榛子树,榛子树,我是来跟你告别的,谢谢你给我的榛子。”小熊说。  相似文献   

10.
小记者     
我的书包 河南省实验小学溪流文学社白天惠 我的书包里装着许多书,有知识丰富的语文书,有贯穿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社会书,还有教我动手能力的劳动书…… 打开我最喜欢的语文书,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欣赏海上日出的秀丽景色,朗诵古代诗人的豪迈诗句……每一次打开它,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看那本数学书,一个个数字就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每一页上。“O”真是个淘气鬼,。它悄悄地站在了一个数的后面,就把这个数扩大了10倍。小数点更厉害,它随便站在一个多位数的中间,就把它缩小了好多。听数学老师说,在数学…  相似文献   

11.
这是边春光同志6月25日写给一位同志的信。信中谈到他对出书的几点感想。征得作者同意,作为“大家谈”发表,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出书路子。标题是本刊加的这几天我在清理我保存下来的青年版的图书,有几种书我仍然要保存它,这几类书是:  相似文献   

12.
韩阳 《出版参考》2010,(8):12-12
“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这是一套图书的编辑理念,每次听到这个理念,我都会对这套书充满着期待,于是在芳菲4月怀揣着这个期待,我走进了这套书,并知道了更多关乎“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可取──评《诗经的生活艺术》冯耀初在书肆中,有一本叫《诗经的生活艺术》的书吸引了我,遂解囊购回。读完这本书,感觉许多地方以实用主义穿凿《诗经》,值得商榷。该书开宗明义声称,要在“实用”上着力。为读者“搭桥”,“导引”读者认识《诗经...  相似文献   

14.
与书结缘     
书是一种美的追求,美的展示,它能使人变得更充实,吸收天地间的雨露精华,崇尚人世间的文明与高尚。   与书结缘,其乐无穷。我们交谈在残月的清晨,鸟鸣蝉唱的午夜,任我独自行,坐、站、游,笑傲古今,倒有一番“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的味道萦绕在心头,那快乐岂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   与书结缘,有长缘也有短缘。经典名著,百读不厌;庸俗文品,过目则弃。与书结缘,有苦缘亦有乐缘。“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是件痛苦的事,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一直蕴藏在读书人的心窝里。与书结缘,有好缘也有坏缘,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  相似文献   

15.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8.
事先预订了《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拿到手我就一口气读完,不禁击节称赞:“耐读、过瘾,真是用‘大白话’讲活了‘大道理’。”当时的感觉正像卢梭所说“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书,我的心就怦怦跳了起来,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这的确是一本对大众可以直接“照本宣科”的书,是能够让人知事、明理、释疑、益智的书。  相似文献   

19.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读书宜杂     
每当朋友光临寒舍,站在我的书橱前的时候,总是说:“你可真是个杂家。”其实,“家”不敢说,“杂”倒是真的。理论、文艺,今的、古的,经济所限,书的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可谓书花八门。我想,新闻工作者(包括业余通讯员)读书杂一些为好。道理很简单:记者采访不可能老是在一个行业(其实一个行业也不只一门知识),编辑也不可能总编一类稿件。我也是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的.记得有一年我到医院采访,许多一般的病症、术语我都听不懂,采访感到很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