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川本地,有一种毛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人们完全看不到它的生长迹象。其实,这正体现了它的独特生存理念。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毛竹以一种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一直在努力向下,扎根,扎根!五年的时间,足够将自己的根牢牢盘扎在地底了。据说,每公顷这样的毛竹林,其根系总长竟可达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当雨季来临,这积攒了五年的生命力,瞬间爆发了!这些毛竹以平均每天1.2米的速度向上生长,一个月内竟可以攀升至30米之高。有人把这种竹子称作"会魔法的竹子"。其实,哪里有什么魔法呢?毛竹是用五年的潜伏,成就了自然界的又一个神话。善于扎根基层的新闻记者,也正像这棵棵的毛竹吧,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起眼,只默默积攒着能量,独自承受着向下扎根的寂寞与煎熬。但往下扎根,必然会向上结果。优秀的报道或许看似偶然,实则背后一定有其多年磨砺后的必然。助推记者深入基层,扎根底层,是新华日报近些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第四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已顺利完成,为总结经验,并更好地推动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工作,新华日报近日召开了第四轮记者联系点报道总结及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动员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应邀出席了会议。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等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一些参与基层联系点报道的记者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期"大观察"专栏刊发的内容即是对其中部分发言稿的辑录、整理。  相似文献   

2.
"勤"而善"悟","悟"而见"新"。不管传媒生态发生多大变化,新闻人的规律性工作要诀永远不会过时——年轻记者下基层,是践行"走转改"精神、重塑"短实新"文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这次新华日报第二批下派记者总结暨年轻记者业务研讨会上,有年轻记者说要学会"向下生长",并举了一个例子——四川有一种毛竹,其生长过程非常奇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外形上几乎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到了第六年的雨季,这种毛竹就会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疯长,15天的时间里就能迅速达到  相似文献   

3.
“即时通讯”的英文全称叫IntantMassage(IM),它是一种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信息的技术。即时通讯从诞生到现在.短短20几年时间里可谓发展迅猛,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最时尚、最便捷、最便宜的交流技术。  相似文献   

4.
据说,下意识流露出的行为更能反映人的真实心理,因为它是从人们有意识地掩饰之中逃脱的“漏网之鱼”。如果这种说法真的可靠的话,从一些报纸版面上拾取一些编辑的“下意识流露”,倒是很有意思的,它们隐晦但却真实地揭示了一些编辑同志在新闻选择加工时的主观情趣。 扬子晚报1994年10月24日刊登了一条《玉环县发生罕见交通事故 一支毛竹穿透两人身体》的报道。介绍了发生在浙江省玉环县的交通事故:两个人同乘一辆摩托,撞在一辆载着毛竹的平板车上,一根毛竹从两人腹部穿过,一人抢救无效死亡,一人重伤。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生存背景,人们已经不可能脱离传媒而生存,以至于人们不再觉得它是重要的了,如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期待着定期从新闻媒介获知某个信息,因为随时都可以从那里获知。同时,新闻期待以一种“随时期待”的新方式产生,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总是期待在上网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里,期待着跳出或链接到更加新鲜刺激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才是新闻的主人,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是百姓的支持与厚爱,让大篷车开得更久更远。”11月6日,由齐鲁晚报举办的“扎根在基层,心融入百姓——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在山东新闻大厦召开。  相似文献   

7.
新疆的大沙漠里有一种树叫红柳,生命力极强,坚韧不拔。它不畏风雪严寒,不惧狂风暴沙,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如一日,深深地扎根于大漠之中。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新疆人也喜欢把扎根大漠干事业的人比喻为大漠红柳。20年前,20岁出头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来提·吾买水就迈入新闻门槛,干上了省报新闻记者这一行。当时,着实令许多同龄人羡慕。而今已40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他是(新疆日报)常驻南疆阿克苏地区的记者。20年来,他扎根闻名世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漠,跑遍了13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12o多个乡场和所有的乡…  相似文献   

8.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9.
读《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洒满阳光张之路(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策划部主任、一级编剧)童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就像一棵绿色葱茏的大树,它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所以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可喜的是,不但它的每颗果实和每片绿叶既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0.
牛静 《东南传播》2010,(4):14-16
作为一种质化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致力于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有助于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同时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扎根理论有一套具体明确的研究策略和研究程序组成。研究者可以利用扎根理论对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各类传播现象进行访谈、观察,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多次编码,从而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一、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重要性 1、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可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凸现出来。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更多地享受文化生活,获取更多的信息,成为他们的强烈愿望。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应该为人们提供文化消费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情况下,报纸的新闻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对象,它能满足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但是,真正能让人们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因为副刊给读者提供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和总能感染人的饱满的激情和活力。因此,办好副刊还是很重要的,可以利用副刊尽可能地把社会需要的政治的、思想的内涵通过更加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娱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人民群众才是新闻的主人,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是百姓的支持与厚爱,让大篷车开得更久更远。11月6日,由齐鲁晚报举办的扎根在基层,心融入百姓——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在山东新闻大厦召开。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为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作出批示,  相似文献   

14.
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凯 《新闻爱好者》2009,(5):110-110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使人们不出门便能“一览”天下事:作为新闻传播媒介领域里的后起之秀,电视新闻以最真、最新、最客观、最社会性的姿态去面对观众,去完成时代赋予它的伟大使命。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以及它们在电视新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时光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相似文献   

16.
王依玲 《新闻世界》2010,(12):86-87
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见。它是如何侵入消费者的视线进而说服消费者的呢?本文认为,广告通过其特有的劝服艺术,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为人们制造了种种幻象。在广告的修辞里,商品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而是代表一种符号的象征,它代表关丽、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云 《新闻三昧》2008,(3):40-41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媒介成为人们的“导航圈”,它迫使人们超越自身狭隘的经验,学会更多地凭借大众媒介提哄的间接信息和话题去认识世界,勾勒,修改头脑里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特别是20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舆论的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司空见惯。“说服”作为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8.
梁燕 《新闻世界》2010,(8):320-321
曲艺,作为人们喜爱的艺术门类,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多少年来,曲艺的宣传、传播功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安徽的曲艺,更是以它特有的地域优势,在江淮大地上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田娇 《出版广角》2018,(1):71-72
VR视频的风靡将人们从传统的语言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它所代表的视觉文化着重于人的感官,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以沉浸式传播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读图文化的升级,它会影响人们理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们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青藏高原上。遍开着一种多彩的吉祥花,别看它花小茎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沿山峦而扎根.迎霜雪而绽放,藏族同胞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格桑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