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上马娇]曲有这样二句唱词:“偏,宜贴翠花钿。”清初批评家金圣叹于“偏”字下点评说:“言双文侧转身来也。”(双文即莺莺)于“宜贴翠花钿”下点评说:“是侧转来所见也。”与圣叹同时而稍后的学者毛西河在他的论定参释本《西厢记》的评语中,反对这种解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段文字很长,照录如下: 偏字断作一字句,调法如此。然 字断而意接。偏宜与李珣《浣溪纱》 词“入夏偏宜淡泊妆”。欧阳修《小 春》词“天寒山色偏宜远”同。俗子 解偏作侧,谓侧转鬓边宜贴钿也。 不知此承面字来,言面上宜嗔宜喜  相似文献   

2.
清代初年的《朱景昭批评西厢记》是一部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西厢》批本。它以未经金圣叹改动的《西厢》作底本,但删掉了草桥梦莺莺之后的文本,其批语则以选录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批文为主。它通过取汰金批,参合己意,确立了以结构为核心的戏曲创作观,这和它守"礼"重"法"的精神以及追求语言风格的"雅重"结合在一起,反映出《西厢》评点在入清之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上海档案》2007,(5):32-32
胡鸿杰教授在2007年第2期《档案学通讯》撰文指出:目前有关电子文件的研究还处于"文献学"的研究阶段,其研究的视角还停留在判断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存、凭证价值方面,多侧重于考据研究。从这种"研究视角"出发,业界学者过多地关注"真实性"的维护与证明问  相似文献   

4.
乾嘉学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其兴盛时期正值乾隆大修《四库全书》之时。乾嘉学派以朴实考经证史为特征,讲究“考证精核、敦兹实学”,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总目》中考据观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乾嘉学派的治学风格贯穿于《总目》的各个角落,进一步说《总目》的思想体系的基点是建立在乾嘉学派考据观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正金秋十月,香港文学艺术委员会原主席蓝海文将自己百忙中倾情创作的《独恋西厢》曲谱,以婉转柔情、旋律流淌的方式寄情于《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学者雷建德,以表达对其及北京扬眉盛世科技有限公司、高扬盛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营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互动性为一体的"www.西厢记网络展览馆.com""www.leixixiang.com"的欣赏和支持。今年农历"七夕",因发表《莫言诺贝尔奖授奖辞的理论错误》一文,而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上海艺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化学者、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专家雷建德携妻于日前赴美考察观光刚刚回国。此次先后到达美国芝加哥、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夏威夷、旧金山、费城等城市,主要进行美国大百科全书有关评介《西厢记》的探寻考察,又一次将《西厢记》推向世界人民的视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予以好评一一"《西厢记》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与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  相似文献   

7.
明代嘉靖间刊行的《雍熙乐府》是今存最早选入《西厢记》曲文的曲集,且选入《西厢记》全部21套曲文。其所选《西厢记》曲文与今存《西厢记》最早的完整刻本弘治岳刻本基本可说是一脉相承,因而对探寻《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有一定作用。它对明刊《西厢记》的后出刊本也有着重大影响,部分曲文还成了后出刊本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刘应袭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因其罕见而很少被研究。本文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东亚图书馆所藏的《西厢记》刘氏本的总评、眉批、版画、释义、字音与其他相关版本进行比较,指出刘氏本的发现对理清《西厢记》版本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学的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先后有《文献学讲义》、《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文献学概要》、《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目录学概论》、《广校雠略》、《校雠广义》、《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乃至《中国藏书通史》等通论性著作的结撰问世,但汇编清代以来文献家事迹于一编;却是长期以来文献学界的一个空白。日前,中华书局又出版了郑伟章先生撰著的《文献家通考》三大册,该书在一个极高的学术水准上填补了这个令人遗憾的空白,对于全面总结清以来文献家对中国学术文化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