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地方戏曲中,每逢官员上场之前,便有差役在前面鸣锣开道,一边敲锣,一边口里叫着:“闲人闪开。”中国是个十分重等级的国家,同样是“鸣锣开道”,鸣几下锣也有一定的讲究。县官上街,差役开道时,鸣锣7下,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州官上街,差役开道时,鸣锣9下,  相似文献   

2.
元代民户之役分为两类,一是杂泛,一是差役。前人对此有过一定的论述,但对元代差役的整理、研究似嫌不够,本文拟从元代差役与民户之负担、差役负担由上户向中下户的转移及元代差役之性质等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宋差役的性质,近年来论者颇多,然大多是将职责互异的各色差役视为一休,以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各色差役,既然职责互异,则其性质亦互异,统而论之,不免牵强.缘此,本文拟从各色差役的不同职责入手,试加逐一分析,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北宋差役的性质.不足之处,尚祈指正.一、差役制度辨析北宋时期的差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颁行雇役法为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差雇并行,而以差役为主;从熙宁四年颁行雇役法直至北宋王朝灭亡为一阶段,其间雇役、差役几经反复,但总的看来是雇差并行,而以雇役为主.一则因前一阶段的差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二则因后一阶段的差役既不占主要地位,且其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所以本文拟探讨的北宋时  相似文献   

4.
李觏“下户半曾差作役”诗句当作于皇祐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差役问题。差役法主要地由下户负担。特别是在仁宗时期差役负担由上户向下户的转移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了差役的国家劳役制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舍馀 官府差役的编外人员,战时则用作士兵。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四:各属原额屯操守战官军、舍、馀、土兵等六万六百六十六员名。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年的差役,是根据乡村五等户簿科派的.据北宋人的记载,“至于五等版籍,万户之邑,大约三等以上户不满千,此旧制任差役者;四等以下户不啻九千,此旧制不任差役者也.”“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反映了宋初的差役是上户充役,“下户元不充役”.因此,原则上说,北宋差役的承担者是乡村地主而不是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7.
买猪千口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认为叫他买猪“千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现实主义名篇《石壕吏》全诗只有一百二十字,但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较多的人物,容量很大。诗人所以能用这样短小的篇幅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因为诗中除了写实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虚写手法。诗中的虚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渲染差役捉人的声势。“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描写的是诗人夜投石壕村后,适逢官府差役抓丁拉夫。不用说,这些差役来村后必然是“叫嚣乎东西”,整个村庄人声嘈杂,鸡犬不宁。但诗人在勾勒一笔之后并没有去正面描写差役  相似文献   

9.
赋役制度是研究中国经济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宋代的赋役制度更是经历了中唐以后的重大调整,赋税和差役的成为国家机器运作的主要动力。赋税和差役在国家、地方权势和小农三者间的均衡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江南东路的赋役博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赋役均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石壕吏》教学实录宁鸿彬班级:初中一年级执教者:宁鸿彬授课时数: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师:请同学们看注解①,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  相似文献   

11.
门子大爷     
看过《红楼梦》的人想必都记得为贾雨村出谋划策的那位门子。这不是曹雪芹杜撰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朝的衙门里,确实有这种像差役又不是差役、像仆人也不是仆人,但是却比差役、仆人甚至比胥吏都更有权势的人,这就是门役(门子)。门役通常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贴身奴仆。有别于一般奴仆,他们和衙门长官之间并无固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全可以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主子。基本任务就是帮办衙门的琐碎公务,在外人和衙门长官间起传递声息的作用。普通外人要是想见衙门长官,就必须通过门役通报,因此,门役们就利用这点,狐假虎威、作威作…  相似文献   

12.
审问石头     
一天,包公访客途经一个小县城.忽然一个卖油条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拦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钱被偷了.男孩说他把油条卖完后,数了一数,一共100个铜钱.铜钱放在篮子里,他靠在路边的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铜钱被别人偷走了. 包公听完后,想了一想,对男孩子说:"一定是这块石头偷走了,我来审一审它."于是就命令跟随的差役重责石头40大板.差役们抡起大板,噼噼啪啪打得石头火星四溅,附近的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包公见人越来越多,便示意差役们住手.  相似文献   

13.
文字笑话     
古代,有个县官要款待上司,需要猪舌,便写了一张字条,安排差役去购买。写字的时候,不注意把“猪舌”的“舌”字“千”和“口”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过去写字的顺序不是从左到右,而是从上到下)。差役们看了误以为是“买猪千口”,于是四处张罗,收购肥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收购了  相似文献   

14.
子罕却宝     
<正>子罕,春秋时齐国的一名大夫。他虽身为京城里的官员,却从不恃权营私,贪恋钱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别人送来礼物,他一概拒收。一天,子罕正在府中处理政务,忽然差役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人求见。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示意有请。不一会儿,差役把那人请了进来。只见那人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进得门后,一  相似文献   

15.
相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凤翔作官时,为官清正,秉公执法,深得百姓拥戴.一天,有兄弟四人前来告状.苏轼坐在公案前,展开状纸一看:“小民杨大毛,家住城南寨.先父临终时,留下两顷田.只因分不均,兄弟反目见.青天大老爷,请把理来断.” 苏轼看完状纸,备轿出城.顷刻功夫,来到杨氏田头,差役将杨大毛地契奉上.苏轼接过地契,心中暗暗盘算,杨家田地为工字形(如图1),如何分配才能让四兄弟满意呢?沉思片刻,计上心来.遂唤来一名差役耳语道:“只需如此如此……”差役遵嘱叫上四兄弟当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听一节公开课,作品是杜甫的《石壕吏》。上课教师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问题。问题一:作者投宿石壕村时遇到了什么事情?问题二:老妪出门应对时情绪怎么样?问题三:差役的态度如何?问题四:老妇人怎样对差役哭诉?……整节课,仅是阅读教学部分,就有14个问题。这些问题像一颗颗炸弹,轰得学生晕头转向,连听课的教师也被弄得不知所措。由此想到,教师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以有内涵、有逻辑的问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县城名为"磊"城,城内有许多博学之士,善辩之人。这天新知县杜文带着夫人,乘坐两顶大轿,来磊城上任。他坐在轿里心中暗想:"人言磊城能人甚多,一般县令不能在此久留,如今我倒要看个究竟。"突然,一阵吵嚷声传来,他连忙分开轿帘看个究竟,原来在磊城护河桥头,差役和一个小孩正在争吵。那小孩一手拿块石头,一手扯着差役的衣襟嚷道:"你赔我城墙,赔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9.
买猪千口从前,某县调来一位县官。这位新县官有两个特点:一是喜好吃猪舌;二是字写得非常潦草。一天,县官叫差役置办酒席,并批条要买猪舌。  相似文献   

20.
现在,仍有不少人把坐牢叫作“坐班房”。“班房”为什么会同牢狱(监牢)同义?“班房”是“三班六房”的简称,使用这一称呼始于明清,它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专政机构。“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的合称。它是古代州县衙门中一种差役组织的名称。皂班的“皂”,原为马牢之名,即马厩。古代,奴隶与马同牢,又因“皂”为黑色,古人用以借代穿黑衣的养马官,由此,引申为泛指州县衙门里的差役,又称皂隶;特指专司站堂行刑的衙役,即县官升堂审讯时,排列在公堂两边的公差——皂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