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价值的非中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中立原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技术的价值中立原则。网络中立争论的支持方认为网络的价值具有中立性。这一观点只看到了网络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传播学研究的三大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都承认媒介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媒介的价值具有非中立性,应当遵循干预性的网络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2.
相较技术层面的优化,网络直播媒介在人性化层面的延伸更加明显,人性化逻辑成为牵引直播媒介进化的主要力量.基于媒介演进人性化趋势的视角,文章考察影响网络直播演进的人性需求,并探讨网络直播如何沿着深度适应人性需求的逻辑延伸.具体地说,网络直播的人性化逻辑是通过满足人实时同步的基础交流诉求,传播日常生活内容的物理诉求及情境化互动、分享的心理诉求,媒介向着消弭、延展、情境化的方向发展,即以去中介化的发展路径将网络直播空间延展至日常生活,构建更有温度的媒介情境,实现人的"感觉总体"回归.然而,网络直播在带来极致人性化体验的同时,也可能让人付出去社会化的代价,使人独立生存能力降低,出现"个体孤岛".  相似文献   

3.
网络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文章从媒介发展视角阐述了网络共同体的产生,捉住了其复杂性、自发性和无组织的组织特点,分析了其在人们生活和网络舆论中所具有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虽然网络视频早在1996年就已出现,但学界对1996-2004这段前YouTube时代的历史却关照不足.借用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三喻论"理论,将网络视频置于管道、语言、环境三重隐喻下予以考察,以此描摹出此段历史的诸多面相.在网络视频即将迎来第一个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应是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亦可视为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5.
6.
晋晓兵 《声屏世界》2006,(12):38-39
近些年来BBS、ICQ、博客、播客、维客以及P2P技术的出现,让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们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加工,并让加工后的信息以万花筒般的形态在短时间内扩张到极致,可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然而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催生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共享的极端化。问题的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这里指网络作品)作为未来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它利用互联网充分地实现了信息跨时空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发利用,使信息服务的速度时效与空间范围达…  相似文献   

7.
在最近20多年里诞生并发展的互联网,造成了社会传播的极大震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在传媒领域,互联网以对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递和互动的超凡能力成为具有颠覆能力的全新媒体。它正在改变媒介生态,传统的媒介生存空间和生存规则也必将随之调整,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8.
孔令鹏  王明伟 《青年记者》2007,(22):118-119
互联网作为迅速崛起的"第四媒介",具有多中心、虚拟性、开放性和自治性等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性瓦解了传统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过,无约束的言论自由产生了新问题,一些人  相似文献   

9.
技术宰制成为当今社会的背景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受到极大的制压。媒介技术作为一种“双重技术”,对主体的影响尤为深远。基特勒指出,主体从属于媒介且本就由媒介产生,其话语网络理论揭示了媒介通过制造话语的价值基点而影响人的认知方式,进而塑造人的存在方式。从对话语网络理论的审视,可以得到对主体更深刻的理解与技术何以宰制背后的根本机制。理解主体只是媒介的倒影,进而加深对媒介本体层面的认知与技术宰制对人的本质意味。  相似文献   

10.
贺予飞 《出版科学》2018,26(3):49-54
网络类型写作现象的持续发酵产生了网络类型文学,它的崛起与媒介大有关联.数字化传媒技术加速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进程.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将网络类型文学推向大众,引爆全民阅读与娱乐的潮流热点.在媒介特性下,类型文本共性应运而生."传媒话语"演绎着市场经济衍生的"消费逻辑",逐步构建和影响文学格局,同时又颠覆传统文学场的法则与秩序.商品属性的强化、伪个性化类型的滋长、读者的精神迷途与官能退化、写手生存焦虑的增长等成为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症结.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其快速、海量、去中心化等特点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格局,重整着社会舆论规则.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有效甄别网上信息,成为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脑与网络不仅彻底改变了传播形态学的面貌,而且全面更新了媒介地理学的版图.网络正在将人的生存竞争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数字竞争、传播竞争,我们必须在网络还没有全面征服人类之前,抓紧设计和规划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隆志秀 《新闻知识》2012,(10):62-63,32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技术手段,目前已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在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因为人类自己的原因而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技术手段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对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消减、使人们形成心理依赖、对社会权威的消减、造成信息迷失、成为和平演变的隐蔽战场。面对网络技术手段的负面影响,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有关媒介素养的国民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利用网络媒介,培养对新技术包装文化的鉴别力,自觉地关注自身人格主体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王更喜 《新闻界》2012,(6):51-54,63
从不同的视角考量,网络公共外交具有四重属性.其中,技术属性与网络的技术特性相连,政治属性与网络公共外交的目的相关,文化属性来自于网络公共外交的传播内容,经济属性则体现在网络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丁夷  袁嘉秀 《晋图学刊》2005,(3):64-65,70
本文通过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比较分析,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将与纸质文献长期共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媒介话语权争夺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上,形成了新的形式,那就是网络技术权利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本文通过对网络技术权利的主体及其过程的分析,揭示在网络媒介话语权争夺的过程中网络技术权利的合理利用与滥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期刊衰微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报道称,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中,月发行量过万份的不超过10种。[1]即使《当代》《人民文学》这样的名牌大刊,据刊社近日提供的数据,月发行量也分别只有10万、5万份左右。而3万~5万份是以发行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促进了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融合,从传统广播的网上传播,发展到专门的"网络电台",近年又涌现出"播客"和"让用户创造内容"等新样式.在这互动融合中,广播突破了地域性限制和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点播,突破"播者"与"听者"的界限,实现更为便捷的互动,拓宽了商业经营渠道,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播客"等资源,积极"让用户创造广播内容",积极利用网络优势为传统广播发展服务,利用传统广播品牌和内容优势发展网络广播,使传统广播和网络广播在互动中实现深度融合和提升,从而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台既不像有些学者预料的被网络一"网"打尽,网络也没有简单地成为传统媒介的救星,但广播媒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媒介形态变化却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