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充《论衡》的修辞技巧,是后人略于论述的,且没有详细的探究。王充本人已经有了明确的修辞观,考察《论衡》的修辞艺术,它的譬喻的精妙通显,尤其是类比修辞对后世鉴赏的影响特别重大,它的对偶、排比与引用的运用增添了其文学色彩。《论衡》修辞技巧的运用彰显着汉代政论散文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王充论证逻辑在两汉逻辑思想中很具代表性,其产生与王充特定的精神个性和时代思潮密切相关,是驳斥当时泛滥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学说的思维武器.他对论证逻辑在理论上也有较深认识.  相似文献   

3.
出生于50年代前后的女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引入新的质素,从散文创作的言语表达方式、文本结构形态和艺术表现技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对女性散文的艺术探索,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4.
散文化小说体现了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相互渗透,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相似文献   

5.
金齿张力系保山古城书香世家"文魁"之后,他自幼苦读诗书,勤奋创作,修炼书画,业绩可佳,曾获市文联"德艺双馨"荣誉奖及国内多种文学奖、书画奖。泛写张力小说、散文、诗词、书画作品展示情况及个人管见,以此为故乡文化同仁共识研讨。  相似文献   

6.
王充的《论衡》在提出的“五文”说时将“上书奏记”即应用文放在重要地位,表现出丰富的应用写作思想,屡次将公文与文学对举显示其“文”、“笔”的分辨意识。王充认为应用文应广为世用,有辨别真伪、劝善惩恶的道德伦理价值;主张应用写作遵循有用的原则,要求写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持应用写作文质的统一,但本质的真与形式的美冲突时往往先质而后文;应用写作应针对社会现实,面向客观生活,应用文应切中时弊、补察时政。  相似文献   

7.
<秋浦泉声>通过作家亲身经历过的、非常个性化的凡人小事的描写,织成一幅幅情事动人、色彩绚丽、富有张力的锦绣图画,让我们感受了美的情感,美的人生,美的信念,美的生活.当下散文审美品格诸因素的变化,使散文的题材空间更大、更自由.散文语境的大小,不在乎其叙事话语的大小,而在于有无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整合的力量.审美思想的大气度使"小"叙事话语的散文具有了美丽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陈章武坚持把阅读、思考与写作,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命方式,深入宏扬人文精神,执着探寻文化血脉。在大江南北,祖国上下唱响一曲曲美的赞歌!章武的散文,最令人欣赏的是构思美。构思美是作者在文章的立意、章法、结构、风韵等各个方面总体显现出来的美感。构思之美妙,似乎还与提炼开掘的独特角度有关。章武面对自然景物常常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进行生命感悟。章武散文的构思体现的是一种大美。章武的散文较少抒发个人生活细微的感悟,较少咏叹一己恩怨,更多地是从文化、思想、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更为广阔的命题。散文的构思美实际上就是作家心灵美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散文这种体裁,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方法灵活多样。优美的散文都是主题鲜明、结构精巧、意境深远、情文并茂的。教好散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 一、散文教学要紧牵“线”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刀。所谓形散,是指它的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不循一路,法无成章,形无定体,纵横捭阖,运用自如;神不散是说无论形式如何诡奇,内  相似文献   

10.
主位结构是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有益于创造语篇构形机制。本文结合英汉语篇主位结构的异同,尝试性地对英语散文语篇及其汉译语篇的主位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但由于英汉语篇的差异,译者应该对原文的主位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就不同类型的散文而言,主位结构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很可能是与不同类型散文的语体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刘因的散文创新主要表现在碑志文、解体文和记体文三方面。碑志文的创新熏主要在于以小说笔法入碑文熏重视事件情节的交待熏注意碑主在事件中行为的描摹。解体文创作融入小说写法,使这种文体的创作别开生面。记体文采取文言笔记的做法,搜奇以志怪,并加以哲理说明,以志怪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教学中,古代诗是最令学生畏惧的内容,然而它又是最重要的内容。本认为,将古代诗的教学重点放在言字词的疏通上是使其变得面目可憎的主要原因。本试图通过两篇古代诗教学的示范,探索培养学生对古代诗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书判”作为司法判决文书,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唐宋社会变革中,书判也发生了由拟判向实判、由骈判向散判的转化、由刑事书判向民事书判的发展。书判的这些变化,不仅是书判自身由形式性走向实用性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法制成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老实”,作为一种手法,是散文之大忌。然而“老实”作为一种做人的品质.又是一个散文家必需的一个要素,真诚,不欺骗,不哗众取宠,不无病呻吟,方能以真动人。韩愈“含英咀华.闺中肆外”对其他文章文体,均能取其所长,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文体,使之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性.并在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既有气盛言宜,浩乎沛然的一面,也有怪怪奇奇、炜晔谲诳的特点。韩愈因为“老实”而历尽宦海沉浮,尝尽人生百味,又因其“老实”,真诚、真实、真切地创作出大量以大胆率真.踔厉风发的气势,韵味悠长,真气动人的情势而取胜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其谋篇、语言以及风格多“变”出奇而泛起文海波澜.成就韩愈终为一代散文大家。  相似文献   

16.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提高。他在散文中所探索的想象美,主要表现在补充感觉、洞见美质、拓展诗意和超越时空局限方面。他的散文,极力追寻的浓艳富丽美文体,是由丰富的“色彩意识流”、变形的联喻、虚幻的荒诞描写和艺术通感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张抗抗的散文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历,独树一帜的见解,敏锐的感觉力和悟性,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不重复他人的品格,及可贵的新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从西方传入我国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未能彻底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散文诗要走向现代,应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应与散文诗这一文体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