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2.
《荷花》的教学任务:第一,继续进行段的训练;第二,逐步向篇的训练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由荷花的“香”起笔,由“我”将读者引至荷花池。第二自然段叙述的是画面的内容,着重写全观,重点突出荷花的“多”。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但叙述的重点移到突出“姿势”的“美”上边。第四自然段是叙述看荷花时产生的联想,是在画面上不能看到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第四  相似文献   

3.
《香山红叶》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游记。这篇游记是按作者游览香山时的空间转换来写的。全文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慕名游香山,找了一位老向导导游;老向导领我们上香山,途中讲起香山传奇;老向导带我们在半山亭看了红叶,又游览了香山许多风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一册的写景单元,包括四篇课文:《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春》、《海滨仲夏夜》,分别描写了不同地域的春、夏、秋、冬四幅风景画。如果把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及“单元练习”的提示综合起来看,这个单元的读写知识可以归纳为四个要点:①写最要观察细致;②写景要有条理,③写景要抓住特征具体地描绘;④写景要结合抒情。怎样引导学生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连成线、织成网呢?我在单元总结课上,运用条分缕析、综合比较的办法,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六年秋,陈毅同志登上西山,观赏红叶。他从那“霜重色愈浓”的红叶中,摘取了几枚“红透底”的夹在书本里。归来,写了《题西山红叶》诗七首,其中之一云:“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多么壮美的诗句!它使我们联想到;陈毅同志所写的全部诗词,以及陈毅同志的整个革命一生,都象这首诗所写的那样,是一枚永不枯槁的红叶。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1.能初步听出句子中的毛病,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并能变换句式说话。2.能根据问题连起来说一小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二.课前准备:1.在四块小长条黑板上分别写上:“你有一个怎样的文具盒?”、“是谁买给你的?”、“文具盒上画着什么?”、“文具盒有什么用处?”2.小黑板一块,上写绕口令。3.检查一下,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带了文具盒.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从第六册到第十册共安排“练笔”16次,其中第六册四次,七至十册每册均为三次。从形式看,以记叙文为主,兼有实验记录(报告)、读后感想;从内容看,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样样俱全;从序列看,有一两段话,有片断,有成篇的文章;从编排位置看,均处在一篇课文之后,需要运用课文的有关习作方法。要使“练笔”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方面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做到“短、平、快”。“练笔”前的课文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结构模式和语言范例,教师在指导学生练笔时要注意做到“短、平、快”。所谓“短…  相似文献   

8.
《花潮》是一篇以花为描写对象的散文。阅读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概写花潮之所在:从昆明讲到圆通山,从圆通公园又讲到后山上的海棠花。第二段详写花潮之气概:先讲“向高处看去”的海棠花的样子,又近写人“掩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再讲“听到的”“声音”也似“潮水”。还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和观花的盛况使作者深有感触。第三段写看花后听到的议论和自己的感想。全文层次清晰结构  相似文献   

9.
一位同学去游了一趟黄山,十分高兴,回来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的山可真奇  相似文献   

10.
《学生电脑》2009,(8):28-31
课桌众议院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位6年级小学生,写了一篇“天书”科幻作文《星战传奇》,孩他爹愣是看了5遍也没看明白他儿子写的啥。现在摘录一段,大家看看,能看明白不?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和表姐游泳》,现在回想起来还忍不住“扑哧”一笑。文章大致是这样写的:开始是写我早上如何焦急地等待着表姐的到来,然后写我和表姐怎样兴致勃勃地乘车去游泳场,其间又乘错了车,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才到了游泳场,这些东西占了文章的一大半。对于我和表姐一起游泳的过程则是写了一小段。本以为这篇文章写得够长的,我便美滋滋地把它交给了老师,结果得到的  相似文献   

12.
一篇作文是否精彩,写好主体部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主体部分的写作具体、生动是最基本的条件,怎样写得具体、生动呢?我们先看学生的习作《童年趣事》中“捅燕窝”的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3.
技法与大法     
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从“字”“词”转向“句”“段”“篇”。让学生概括文中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是明了“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一位青年教师看了笔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教育随笔后,指着其中一段坦然地说:“朱老师,你写的那些文章,就是有一两段我写不出来,其他的,我都能写,写得也不一定比你差,特别是叙述部分,一般人都能写。比如你的这篇《课堂因宁静而致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6.
《鸟的天堂》的作者对榕树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我在讲读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从作者观察点的移动去研究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懂得了作者写榕树的方法是:先从远处看,写整体;再从近处看,写部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者是怎样从远处看写到近处看,由写整体到写部分的,启发学生体会句子的描写和词语的运用。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本文作者描写榕树的作用,我帮助学生复习了第六册上的习作例文《海滨小城》。这篇课文也有一段  相似文献   

17.
至今思项羽     
编者推荐:此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至七自然段有四个“转折”,前三个语境义相同,但第四个语境义不同。前三个为第四个过渡,第四个为全文立骨。第四个“转折”后的话,为第五自然中的“欣慰”明示隐含信息。为看凸显最后自然段中的“仁”字,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的“遗憾哪”宜删除,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民当生矣”宜展开写。  相似文献   

18.
今年开学初,有机会去上海听于漪老师的课,并和她交谈一些有关语文教改情况,获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三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一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二是学生发言自由,不必先举手,征得老师允许;三是老师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例如:于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上《挥手之间》一课时,先提问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有疑问?”话音刚落,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作者的败笔,写得不好。因为前面四段和后面几段都是写人们期待的心情,表现群众对主席的热爱、关心和崇敬。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插上了这么一段,写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在不断地锤炼中产生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肥  相似文献   

20.
高中五册选编了两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评论文章。我认为《一往情深疏而不散》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文章。从标题看,文章是评价《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的结构特点,指出其疏而不散的原因是“一往情深”,评论的重点是疏而不散。可是文章内容并未依循标题提供的思路。请看: 文章第1段提出论题,第2段指出原作写了三个材料:老屋的修葺、有关的轶事、主人公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