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揭示和掌握了这一客观规律,并经过“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斗争,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朝气勃勃的新民主主义中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倾注全力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条件。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革命又步入了新的台阶——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
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生了嬗变。探讨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生嬗变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考展望】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它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人民在自己底领袖毛主席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胜利地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方面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同时,他方面,又在我们国家底面前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变旧社会为新社会,变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之革命改造时期开始了。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导师列宁和斯大林曾经科学地证明:只有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就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问题。列宁曾经教导说:“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基础是能够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斯大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途。建国以后,我们曾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建立并发展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社会主义教育,是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改造入手,在继承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转变是更好地理解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转变是更好地理解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辉煌历程,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证实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一次得到了飞跃。  相似文献   

9.
王玲 《历史教学问题》2004,(6):74-76,14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时序上是递进衔接的两个社会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它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的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的后身则是社会主义 (严格地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就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区别又有关联 ,其关联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从本质上看 ,毫无疑问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本质的不同 ,或者说在本质上是有巨大差异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只是有量的发展 ,而且由量的发展引起了质的变化。因此…  相似文献   

10.
戴建兵 《人民教育》2021,(10):27-30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移驻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在这里形成;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思想道路在这里交融;中国革命从战争到和平、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的三大转变在这里酝酿;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执政的"赶考"之旅在这里启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胡正豪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建国以后,这一理论经过了从认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长期...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这一过渡因提前结束而存在着失误与遗憾,但从历史的大尺度与中国的发展来看,这一过渡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成功转型,它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历史合力中,理论罅漏、实践需要和苏联的榜样引导是三个重要的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失误与偏差启示我们:要立足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应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具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艰难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战略构想。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预设、从武装斗争到和平改造的路径选择、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构想等等。毛泽东这一构想的巨大成功,及其为中国社会发展而孜孜以求的可贵探索精神,无疑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及价值旨归的正确历史站位。这一正确历史站位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实基础。在礼赞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五大站位的宝贵经验,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的光辉节日.六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全面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旧中国所没有过的巨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和其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创立了毛泽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提前终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造成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的影响、工业化的需要和主要领导人认识的偏差来分析过早终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过早地放弃了这一理论,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昙花一现。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者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就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毛泽东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回归”三方面。对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刘少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对民族资本的政策以及实现革命转变的条件。刘少奇的探索对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同志风趣地形容此行为“赶考”。七届二中全会前后,他曾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赶建设新中国之考的基本思路。今天毛泽东关于“赶考”的思想内容仍不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一赶经济建设之考,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长久主题。经济建设的成败,是衡量政权得失的重要依据。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概念,理出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轮廓。他提出: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