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经历了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由新民民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成功的,但又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造成过急过快的原因,前期主要是国内外客观情况所逼,后期主要是领导决策的失误。转变过急过快致使中国经济发展滞后,政治生活不正常及封建意识形态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3.
从 1949年 10月新中国诞生 ,到 195 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这一转变的历史阶段进行历史的逻辑的思考 ,便会发现 :作为历史的衔接 ,其内在的矛盾、转变的形式、转变的快慢乃至转变的结果 ,都给转变后所直接进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也就是其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扩转变。对这一转变的历史阶段进行历史的逻辑的思考,便会发现:作为历史的衔接,其内在的矛盾、转变的形式、转变的快慢乃至转变的结果,都给转变后所直接进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也就是其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形态是否应当存在,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取于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国体、政体、经济基础和文体等方面可确证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客观存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长期适应性、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等,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实践证明,“超前过渡”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酿成严重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6.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是两个紧密相联的社会形态,二者在指导思想、国体、历史使命、经济结构等众多方面极为相似,但二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政权阶级基础、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就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中国之所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主要由于:一、这种转变有其理论依据。二、这种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由建国之后阶级关系的变动以及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决定的;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初始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是居于当时车际情形所需。三、这种转变具备了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建立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牢靠的工农联盟,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中国共产党政策正确。正因为如此,到1956年底,中国社会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党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构想的形成,概括了这一构想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它的基本精神,扼要地分析了这一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局限性。第二部分叙述了上述构想在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因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重要的变更,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战略,从五个方面论证了这一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后,肯定了战略构想及后来演变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是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独具特色的两大理论。它们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上一脉相承、相互统一。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不同,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主要矛盾又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两大理论犹如一篇大章的上下篇,相辅相成,互相衔接,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新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对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深刻理解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和阶段性转换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党的既定目标。在转变的方向问题上,党内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何时向社会主义转变、如何转变的问题上却存在分歧和争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应当在充分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积极因素,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后,再逐步稳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也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踏踏实实地进行经济建设,不能做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盲目之举。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避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前途,奏响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序曲.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中汲取了营养,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奏响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进行曲.当前,我们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深入进行跨越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来完成,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纲领,既有内在的继承关系,又有很大的区别。对比研究新民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正确地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的历史任务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搞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相互关联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但是,建国以后,在新中国应不应该有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问题上,党内却发生了分歧,由最初的肯定变为否定,并且在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基于对近代以来整个中国国情的长期探索和正确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吸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来的全部积极成果,一方面纠正了企图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理论所面临的历史课题是相同的,即都力求实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化,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的国家的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和组织的社会化。但二者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与实践的先后顺序上、成熟程度、具体内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讨受到新民主主义理论启迪的角度,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生了嬗变。探讨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生嬗变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