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闽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深受"闽"族先民文化创造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乏见,人们对"闽"先民的族属究竟是不是源自"闽越","闽"之称与"闽"先民的图腾崇拜到底是不是与蛇类有直接关联,目前尚存在闽北大地上的"闽"族文化秘藏究竟可作何种解答等一系列问题往往言说纷纭。本文试就"闽"族的族源、"闽"族的文明发展程度、"闽"族的图腾崇拜和"闽"族的文化遗存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3.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索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武术的影响。认为福建传统武术形成特殊的拳种和流派与闽文化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福建传统武术顽强的生命力、多样的拳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武术精神;多变的自然环境为福建传统武术打下了深刻的南派拳种烙印;闽文化的海洋性特色对福建传统武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巴蜀是共处在四川盆地的,在巴蜀大地上有成百万清代前期的闽籍移民后裔,他们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闽文化,成为今天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4):18-19,25
先秦工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首创文化。当时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经常将其意志和力量体现在某一种物体上,使之成为人所用的器物。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出经验,总结成为自然科学,并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则是人们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与技能。他们将其用关的观念施之于被塑造的物体上,就成为艺术品(即工艺美术品),从而成为先秦科技与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士阶层的产生与兴盛对先秦时期法律文化形成与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先秦以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延。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说,从先秦士阶层的兴起和流变,到先秦社会的整体变迁,每一个阶段都表达出士与先秦法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紧密关联。因而,可以认为,先秦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是士阶层的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秦朝以后继续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正是在分外关注人际、人事这一传统特色上,隐逸文化与先秦诸子文化契合一致.而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宽泛意义上的隐逸文化,自始起即表现为对现实人事的关注,至先秦时期,诸子纷纷讨论、总结了隐逸文化中的这一人事人生内容,并在此点上呈现为不同的面貌和形态.由此意义上讲,它既表现了诸子(即士)文化对隐逸文化的广泛继承,同时又标志着狭义的隐逸文化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握国家政权的朝代。元代以蒙古族为主,其文化基础为北方游牧文化。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中原正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在蒙古族占有统治地位的初期,受到了冲击和压制。元代是最为开放的时期,在排斥与接受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接受先进文化,儒家思想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本文以元代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为背景,重点从二者的碰撞期、并行发展期、交融期几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通过融合性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从义谏亲、父母诤子等内容以时代精神。通过剔除性转换。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份,保留其合理成份。通过批判性重构,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顺乎亲意、服从长者等糟粕,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考古材料揭示了先秦古井的开凿技术与管理水平。井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所必需,井水用于饮用,用于农业灌溉。古井用于“市井”之称,用于地名或人名之称,用于军事生活。不仅如此,古井还用于精神生活,或是理想生活的寄托,或被赋予悲凉与神秘色彩,赋予宗教祭祀色彩,发挥着特定的比喻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的文教事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首先是确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享受到了大省的待遇,这表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其次,福建属于边远省份,因此,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士子对朝廷的优惠政策积极回应,苦读风气日渐浓厚,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再次,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士风朴实,反应在科场中,就是很少冒尖,也很少惹祸,乡闱稳定,这是科举、文教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之一。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宗族文化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宗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迅速复活、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宗族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农村现代化相悖的,体现在:宗族文化的“宗法”与现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缘性与现代化的业缘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相悖,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与寓言--以先秦诸子为中心的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表现尤为明显。其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大量而又广泛地运用“寓言”,无论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还是作为语言形式的“寓言”,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先秦诸子“寓言”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汉初政治是郡国并行体制。汉初同姓王的分封原则,基本是一种西周宗法制度之下血缘分封原则的复兴。可以说汉初的政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六国之政治传统。王国政治作为汉初政治的一元,使汉初政治无疑也具有了多元政治的雏形,养士之风的重新兴起,或许可以说是六国传统复兴的一项主要内容。汉初养士可大致分为诸侯王之养士、外威大臣之养士和布衣豪杰之游侠养士三类。他们借养士而形成一股力量或以对抗中央、或以对抗政府、要么就是权力斗争和个人私怨斗争的工具。但这种情形总是与逐步加强的中央集权的潮流相逆的,所以到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央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因失去生存的环境而逐步衰竭。  相似文献   

18.
先秦宋国史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宋国在西周至战国是占据中原腹地的诸侯大国,具有封国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等特点。以往因史料的不足,尚存在着何时封国,开国始祖微子启的经历,都城的名称沿革,疆域的变迁,城墙、城门、宫殿建筑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社会救助思想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在仁政爱民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社会救助思想。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各个方面。先秦儒家的这些主张既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同时对我国后世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和救助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