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芳 《文教资料》2011,(29):237-238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境况下发挥优势和特长;要设疑引思.以辩促思.营造一种让他们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贵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情激趣,以境诱思,以诱达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奇促疑,产生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以活促思,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以猜促探,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媒介,巧设悬念,巩固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式很多,创设有效的情境就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趣激疑,以思激疑,  相似文献   

6.
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设疑教学法的基本要领是:  相似文献   

7.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8.
古代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其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疑引思,以思解惑,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25):43-44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如以旧促新,以"问"引导;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提问要注意层次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引思铺垫,多种方式提问;抓重点巧设疑;在设问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精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激疑促思,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如今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有激发学生思维的意识,却没有良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境诱思     
学贵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以境诱思,以诱达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知识的增长,知识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地设计问题,激趣促说、以读促说、以疑促说,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学起于思,思生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引导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疑在困惑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提问大多停留在浅层面上,问题缺乏思考性、深刻性、创新性,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效应。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追求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问题教学法,其适合性更高,应用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有创新优化意识,对问题设计、问题组织、问题解读、问题评价展开对应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促进学习进程,调动学生学科思维,促使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对应探索,以提升其学科实践能力。学生对教师布设问题有特殊责任感,教师从激疑、思疑、释疑等多角度展开教学组织,充分发挥问题激发作用,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再加工”,极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充满探索的活动解决问题,进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一、激发探索动机只有对探究对象心存疑问,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常取决于带有情感色彩的自我需要。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酝强思,强思赋灵智。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强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或不协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  相似文献   

17.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可以说是学生知识创新的先导。一、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探索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激发学生,从  相似文献   

18.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情境则是问题生长的土壤。教师要积极思考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问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