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相对主义和大学生道德价值混乱、大学生道德教育责任迷失等诸多挑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宽容意识和道德共识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道德协商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双重任务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谈传统文化美德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认知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命运。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无疑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根本。本文以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出发点,着重探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了重塑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代学生素质形成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道德教育启用“家、校、社会”联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就是人们以"道德"为载体内容,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为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能增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能继承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传统;能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然而,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着"无计可施"、"5+2<5"、现实目标片面等问题。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突破口主要在于:在学校内部不断提升"自我"而缓解"无计可施"问题的同时,通过"政府为主导,全民皆参与"式的外在力量的调控,建构一种"家、校、社会"三者联动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道德教育中的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就是其基本表现。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人们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论证、维护、诠释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以特定的政治理想框定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以不变的政治教条遏制涌动的道德理性。最终使其具有难以僭越的保守特征”因此,对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的系统反思、清理与批判,是道德、道德教育回归本体性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耻感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德育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耻感文化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吸收耻感文化,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难;培养耻感意识,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增强生活耻感体验,变革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9.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琴 《教育探索》2006,(4):99-100
公益广告是以传媒方式进行青少年道德教化的新生途径。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伦理规范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种教化途径,与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一起,呵护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公益广告应当遵循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规律,净化他们的道德精神家园.改善他们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被包容在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学体系,直接的后果就是价值观教育泛道德化。建立价值观教育体系在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道德社会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存在偏差、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情感有所缺失、道德标准和评价主观性增强。通过鼓励成人参加道德实践、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加强道德宣传、利用微课等网络课程配合传统学校成人教育课程、构建灵活多样的道德评价机制等策略,促进成人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years since Kohlberg's death have marked a pivotal stage in moral psychology. The field is addressing a number of critical questions and pursuing new themes and approaches as it continues to (re)define itself in the course of its ow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some of these emerging them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al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social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highlights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moral person 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for the role of reason in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状况相脱离弊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中心型、整体型和水圈型三种晕效应模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模式,提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应利用好学生人际关系,把握重点,防止均衡用力,同时不遗漏对边缘学生的个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已迈入后喻文化时代,即年长一代逐渐转变为向青年群体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并以"文化反向社会化"为最显著特点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后喻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影响。运用SWOT方法详实地分析其对高职学生德育产生的优势和劣势,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并对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导致了道德社会化长期的弱位。而道德社会化长期的弱位,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