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倍受关注。文章就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几点思考: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解困机制,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浩 《教育与职业》2006,(33):75-78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从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目前高校在助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学习成本和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以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增多,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高校贫困生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措施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探索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多元化因素,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优化效应,明确"多元化"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总之,在"多元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开设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提升贫困生个人素质,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校贫困生数量剧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关注。多角度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塑造贫困生健康人格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赵桂 《文教资料》2010,(2):229-230
高校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特殊人群,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联系实际,探讨了促进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贫困,缺乏素质教育,受家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自卑、焦虑、忧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要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部分贫困生进行随机测查,比较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贫困生心态成因,探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咨询效果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咨询内容体系、教育形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建立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抽样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在抑郁、自尊、学习心理、就业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针对此,中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某高职院校825名不同认定等级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高职学生贫困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中"特别困难"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不存在城乡的显著差异,而女性、经管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其他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确定位,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管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心理测查与科研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与管理。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理学院在校的177名学历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整理后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为: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恐怖〉其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留学生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常模,焦虑因子得分与常模相仿,其他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常模。与常模比较,留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7个因子上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个因子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性别差异和院系差异。结论: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高发东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10-112
技校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如果放松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势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发育和日后的健康成长。必须把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促进技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与文史等专业的研究生相比,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精神抑郁、社交心理障碍、学习倦怠、性别心理障碍。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上表现为计划性、系统性欠缺,方法单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预防能力薄弱,应急处理的理论和经验缺乏等。本文基于上述这些因素,提出构建能从多层次、多方位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保障体系;构建高校、院系、学生三级贯彻并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建立研究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以应对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人才培养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依据.方法:使用SCL-90问卷进行测量,WJZ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辅导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5%的人在各个方面有轻度症状;54.17%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问题,而16.67%的辅导员任一因子分≥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结论:辅导员整体身心健康状况不佳,需要进行多方位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9.
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处于青春期的轻度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青春期轻度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两类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比较,男生间差异显著,女生间差异不显著;(3)不同年级的智障学生间差异显著;(4)智障学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女生明显。本文分析了造成青春期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为特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Stigma is a powerful force in preven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from gaining access to appropriate support. This paper reports 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that found most students did not disclose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staff at university. This was primarily due to fear of discrimination during their studies and in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Many students went to considerable efforts to hide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and in doing so struggled to meet university requirements. Of the minority who did disclose, most received helpful assistance with both their studies and manag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e university was the main source of support services including counselling, disability, student union and housing. A range of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impact of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to empower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disclose in the confidence that they will be treated fai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