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实录性新闻最先是由穆青提出的.在1989年11月,穆青在其文章《多写实录性新闻》中提倡大家要多写实录性新闻。可是。穆青为什么要提出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提出的实录性新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最近,穆青同志提出写实录性新闻的口号,可以预料,这将给我国的新闻写作带来一场新的变革,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何谓实录性新闻?面对新闻园地里这一朵新花,还没有人给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笔者所见,实录性新闻是:生活中有什么典型镜头,我们就拍摄什么,群众说什么,我们就写什么,经过作者的加工、剪辑,真实客观记录生活的一种文体。现在这一新新闻体像三月的春笋破土而出深受群众喜爱。本文就实录性新闻的写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年7月1日播发)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濛濛的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月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相似文献   

4.
一、用记录的方式做新闻 将新闻采访对象的讲述或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直接记录下,整理制作发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报纸喜欢采用的报道形式,我们可以称其为实录新闻。 实录新闻实际上就是一种记录体新闻。记录体新闻算不算一种新闻形式可能还会有争议,不过无论如何,这种记录体的新闻已经大行其道,很多报刊上,各种表现方式的实录新闻多姿多彩。与平面媒体相呼应的是,现在电视节目中,谈话节目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已成为该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大概也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实录新闻的生命力。 记录体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例如,记录体也可以写小说。但这并不妨碍记录体可以成为新闻的表现形式。当用记录体表现新  相似文献   

5.
改革新闻报道的实践表明,新闻单位有计划地组织记者巡回采访实录,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项创新尝试,是改进新闻报道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新闻报道大多是目的性报道,即有目的下乡、有目的采访、三段式报道。而巡回采访实录,则是有目的下乡、无目的采访、实录性报道。有目的下乡。记者下去巡回采访实录的目的是明确的,是写报道,或某一主题的报道,或某一形式的报道。写报道是非限定性的,即取决于记者的思维敏感和兴趣,也就是说记者看到什么就可写什么,而后二者是限定性的。某一主题,如营业员服务态度的、企业双增双节的、基层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等等。某一形式,如批评性的、中性的或赞扬性的等。记者  相似文献   

6.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8.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征文之后,把现场新闻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现在不仅  相似文献   

9.
羊城晚报一部分记者于四月三日举行了一次《怎样把新闻写得短些》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同志们谈到,对于写短新闻,目前存在一些思想障碍。例如,有的记者觉得头条新闻较难写得短,好像头条新闻必须具有一定的“架子”,短了就不够份量,拿不出手。有的记者觉得,事件性的新闻容易写得短,而典型报道就不容易写得短。大家认为,为了把新闻写得短些,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写这种新闻,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表明看法。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  相似文献   

11.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也想点个题目:写新闻没有真本事行吗? 我经常写些新闻稿,有的人说好,有的人却说,写新闻有啥本事,不就是学会了吹喇  相似文献   

13.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15.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6.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退回的记者稿件中,新记者的比较多;常常听到一些青年记者焦急地问:“为啥我的稿件退的那么多?”这里谈些看法。从近段退回的稿件看,“毛病”大致有四: 一是内容空泛。有些稿件,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几乎全是空话、套话和老话,除了摆上几个死数字外,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更没有感人的活材料。二是缺少新意。人们常讲不要“雨后送伞”;可有的稿件常常写了通讯员或别的记者已经写过的内容,不好再用。有的稿件是新导语、旧内容,“穿靴戴帽”。还有的稿中事件,在当地看是新的,一放到全省全国看,是早已报过或综合报过的。三是违背政策。有的稿件写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写实,富有接近性,这是新闻改革面临的难题,也是记者在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采访经济新闻,有的记者往往满足于听厂长、经理和有关部门介绍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提高等情况,就以为可以写稿了,认为“只要有了经济效益怎么写都有理”。这样往往写不出...  相似文献   

18.
会议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中,由于会议记录具有现场实录性的特点,会议记录往往写得很匆忙,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时间写得不够精确,绝大部分的会议记录都记载了开会的年、月、日,有的只记录了月、日或年、月,但很少有精确到上午、下午或具体的×时×分.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有的叫目击新闻,实地记实、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有的叫现场速写、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现场实录。这里,名称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这就是强调“现场”——新闻的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它的体裁孔可以不拘一格,从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结果看,现场短新闻的体裁不只局限于消息,还包括通讯(小故事)和特写,而更多的属于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中的消息,不同于一般的动态消息。它常常先用引导性的文字,引出新闻事实,接着对新闻事件进行概述,绘声绘色、有情有景的详尽描述其重点部分,力求再现现实生活和客观事实.如获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的消息《大同等地震灾区人民情绪稳定》一稿,开篇便以“大同、阳高等地震重灾区已开始行动起来,抗震  相似文献   

20.
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给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竞争的需要,如何写活新闻,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日常工作中,常见到这种情况: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记者可写出不同的水准,有的新闻写得呆板而无活力,味同嚼蜡;有的新闻则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吸引读者。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稿件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记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要写活新闻,关键取决于记者有没有活力。 记者的活力,是记者在一定的政治、业务素质基础上延伸的更宽泛的人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新闻气质。 按常规,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低,除了政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