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个月,我在省、市级报纸上稿较多,引起和我一起写“豆腐块”文章伙伴的好奇。他们相约来到我的办公室,询问我提高的窍门。我告诉他们,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他们问我老师是谁?我告诉他们老师是“西安飞机报”李秉胜主编介绍的。说完我从写字台里拿出今年的几本《新闻知识》给他们看,他们  相似文献   

2.
随笔     
我跟我女朋友在西安南郊的青龙小区曾经非法同居了一年又三个月,那是我离开浙西南老家去西安《文友》当一名聘用编辑时发生的事。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瞧瞧,我一不留神漂了两个世纪。多年的女友漂成了老婆,我差不多有资格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很多年以后……怀念……那个上午。”还是回到“非法同居”,那是我的人生从“常住”转向“暂住”的一个标志。我  相似文献   

3.
去年4月份,我在西安参加由国家旅游局和陕西省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会议结束后,西安经济广播电台台长刘殿昌同志,一定要我到这家西北地区唯一一家24小时全天候播音电台的“红尘故事”专题节目里,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于是,面对着这个小小的但却紧连着万千听众的话筒,我为黄土地的广大听众们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跑新闻的一个平淡故事……  相似文献   

4.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5.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2007,(4):F0003-F0003
2007年2月9日下午,“中国西安.经济影响力”颁奖典礼在大唐芙蓉园举行。这场盛宴的主角是刚刚揭晓的2006中国西安.经济影响力获奖人物、品牌和企业。此次经济影响力评选由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媒体联合组织评选。2006年11月起。本报邀请西安知名经济管理专家学者,深入候选企业,进行现场考察、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取得了翔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将候选名单公布于权威媒体、知名网站。让所有关注西安经济发展的市民们,为他们喜爱的人物、品牌和企业投上宝贵的一票。经过两个多月的评选,那些活跃在西安经济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终于走上领奖台,通过《西安晚报》向公众揭开他们充满魅力和神秘感的面纱。  相似文献   

7.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8.
庆祝建党85周年之际,笔者在讲解《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西安革命历史与建设成就图片展览》的部分内容时,有些年轻的参观者好奇地问:西安“红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红城”?而当我讲到革命公园是为何而建时,常有人窃窃私语:“噢!……原来是这样……”,令我感到十分惊讶。今年11月28日,适逢杨虎城、李虎臣二位将军在中共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率领西安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八个月坚守西安胜利80周年,我们在纪念那段豪气冲斗牛,悲声泣鬼神的历史时,笔者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一些西安“红城”和“革命公园”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0.
北院门在西安是一个概念.既是特指又是泛说.对回民来说是指坊上,西安回民们把他们聚居区称作坊上,北院门就是坊问的一个地名.  相似文献   

11.
西安晚报的赵发元同志托刘斌给我转来了他们举办的“今日老三届”征文的全部文章,并送了一本《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结集成册的书。刘斌简要给我讲述了这两个征文在陕西的影响,要我为即将出版的《情结老三届》一书写篇序文。“今日老三届”这命题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3.
西安晚报的《荷尖》栏目开办至今已经四年了,由一个刊发单篇文章、随时准备“填空”的小栏目,到今天定期出版的一个完整的副刊专版,它的迅速成长与在读者中产生的广泛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回顾四年来《荷尖》所走过的道路,我认为,《荷尖》的成功主要在于它的选择,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及领域,并把他们纳入了新闻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5.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6.
杨益焕 《陕西档案》2003,(5):36-37,44
第一次听说“易俗社”三字是一九六六年,当时我八岁,跟随外祖父来西安玩,外祖父带我去易俗社看戏,从此,我便知道了易俗社是西安的一个“大剧团”。第二次了解易俗社是八十年代初,我有幸成了易俗社人的媳妇,然而,真正认识了解易俗社是一九九六年我因夫妻两地分居,调到易俗社档案室工作后,对易俗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6)
希望在全国打开局面─—桑义燐教授给本刊编委会的来信和建议《报刊之友》编委会:你们好。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成长的地方.在古城,我度过了25个春秋,有我的老师、同学和挚友.西安是“娘家”,每遇娘家人,每闻陕西音,都今我心软心热,心驰神往。创办《报刊之...  相似文献   

18.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中仍获益匪浅。“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者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我去西安参加一次摄影比赛评选,并借此机会搞了点采访。那天,评选刚刚结束,正逢星期三,我报驻西安记者站的同志告诉我,今天去了解情况怕有些不妥,因为星期三是西安市各机关的政治学习日,不办公。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西安市二商局等十几个机关所在地,一眼见到了“今日学习”的大牌子。刚要进门,传达室的门卫挡住我:“不办公!”经过一番好说歹说,看在是记者的面子上放我进去。在楼道里,我左看看右看看,并不见有人学习,人们在聊天、看报、打牌,有的办公室根本没人。我问接待我的宣传处的同志:“今天政治学习,怎么看不到你们学习呢?”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印象里,小学生们的作文题往往是:“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解放军”等等。“假如”的都是让人钦佩、羡慕的人物、心向往之的角色。可是,《工人日报》1月2日刊登“让人眼晕的作文题”一文披露,西安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假如我是本·拉丹》。《新华每日电讯》去年12月21日揭露,哈尔滨市场出售“恐怖魔鬼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