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它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本文着重从分析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谈谈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水平关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和平时期更要加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其国防责任感。为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其次,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忧患传统,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最后,加强国防形势教育,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一、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有许多内容,如从热爱家乡推广到热爱祖国;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激发对祖国的自豪感;从历代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杰出人物汲取力量;论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爱国心等等。我感到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平稳定时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国的国歌仍采用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它时刻提…  相似文献   

6.
民族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将它充分融入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新教材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单独成目。围绕“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重难点问题之价值支撑、精神内核、精神保障等问题展开探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7.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分析了忧患意识的内涵、特点、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新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对促进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人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有助于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有助于锻造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道德价值导航和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人的品位和情操,缓解人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塑造人的文明礼貌行为。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促进人的发展作用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其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西方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战略视野提出底线思维并多次强调其重要性。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认知力、预判力和控制力,有助于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有助于稳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现实国情,我们要深入分析底线思维的内涵,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系统总结和学习底线思维,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底线思维,让更多的人掌握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防控风险的本领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谷佳媚  朱敏 《教育探索》2008,(11):93-95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德育爱国忧患意识教育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为支撑点,以激发大学生报国之行为切入点,以创新教育方法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反抗外族侵略、酷爱自由和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及海外华人以中华文化和一定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精神则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舍身取义、勇于奉献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凝聚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文化。虽然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但它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息息相通,它所反映出的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拙文所能面面论及的,因此本文仅就它的核心精神做一探讨,以示正于大方之家。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是什么”一直是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认为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忧患意识。这些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更能从整体…  相似文献   

13.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创造性地将忧患意识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他的忧患意识既包括忧国忧民意识,又包括忧党忧军意识,是四者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易经》充满着深厚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年年爱国主义忧患精神的元典。本文旨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将《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显现至澄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因而我们在今天就必须高度重视全民的国防意识的教育,在高校中就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富矿。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阶段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忧患意识,从哲学角度上讲,它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人的理性思维为追求客体内在的必然性,对现实存在否定思维的外部情感体现;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也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这里谈的忧患意识通常是狭义的,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关注国家与社会,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管理的忧国忧民精神。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思想品德课忧患意识教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忧患意识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教育的传统。古人不但有"居安思危""生于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通过挖掘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铸就当代高职生的道德责任精神:墨子思想中忧己、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更明确提出“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然而,由于舆论宣传、教育理念等的偏差,导致当前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忧患意识淡薄。中学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以增强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