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敏良 《湖南教育》2005,(24):23-23
一、把握学情,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把握学情,因势利导,既要在作文前的点拨中引导学生绕开可能出现的误区,更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这样,作文训练才能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效。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往往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作文的难度,将应该讲清楚的就讲清楚、讲到位,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从而在让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二、肯定成绩,培养信心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肯定,善于肯定。如果老是告诫学生“这句话欠妥”,那一段文章“境界不高”,绳之规之,斧之斫之,这样没完没了的“指…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当着教师的面.学生的表现要好一些,背着教师,学生对自己要求会放松,表现略差,教师在与不在时表现不一样。为了解教师不在时学生的表现,我们通常要找来班干部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为了掌握较为准确可靠的信息,我们还要亲自出马,暗中侦察:教室前门开着不走,偷偷从后门进去,以便抓到几个“大闹天宫”者:躲在楼上,居高临下地观察学生做操,从而看清学生做操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当着教师的面.学生的表现要好一些,背着教师,学生对自己要求会放松,表现略差,教师在与不在时表现不一样。为了解教师不在时学生的表现,我们通常要找来班干部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为了掌握较为准确可靠的信息,我们还要亲自出马,暗中侦察:教室前门开着不走,偷偷从后门进去,以便抓到几个“大闹天宫”者:躲在楼上,居高临下地观察学生做操,从而看清学生做操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用一种习惯了的固定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舍”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一些典型问题蕴含着多种思维形式以及他们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处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一个质疑思考。质疑就是创新的起点,教学的第一环节不是呈现知识,而是呈现老师自己创设的巧。  相似文献   

5.
思辨能力是学习的高阶能力,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能力之一。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问题的思辨性、情境的主题性、活动的生活性、教师的亲近性诸要素。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课本教材中的“探究”栏目,大多出现在一些核心概念或命题教学的关键点处,通过比较、分析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探究”栏目中的问题和情境,发现其常见的呈现方式有“自然生长”式、“类比研究”式、“操作验证”式、“抛砖引玉”式、“拓展提升”式等多种形式.借鉴这些形式,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计情境、问题、探究方式,对师生的课堂教与学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创设新情境”考查热点问题,是近几年中考政治开卷考的一种典型命题形式。这种试题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党的大政方针、社会生活热点等的认知程度和理解、分析能力。笔认为,“五步程序法”能帮助学生突破此类题型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背景材料.是产生数学概念、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条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呈现刺激性的数学信息,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和猜想,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1.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由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课堂上,往往需要围绕"核心"问题,通过追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概念的外延,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分享。通过有效追问,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静 《教师》2013,(2):87-87
有“感受”的画面很大气,有非常强烈自然的感觉,会使人震·凉,它会告诉你怎样去观察生活,如何进行提炼和取舍,如何将所见到的景象用绘画规律来表现,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变成一幅有独特性格的画面。而“概念”是不经大脑思考的,画画时观察懒惰,看东西只是瞄一眼,具体的方圆、虚实关系都不管,画出来的物体、人物都长一个样,没有表情,没有特点,头脑中已经把画画“概念”化了,这种画让人看了没有任何感觉。如何避免作画“概念”化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发生教师过于生硬地、直接地把数学概念、定理“抛”给学生的情况,仿佛“从天而降”,使学生不知所以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  相似文献   

15.
存疑与思辨是进行创新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为“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实现创新。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也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数学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为了解决好问题就要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贵州师范大学汪秉彝教授提出:数学情境是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下面从听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起。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认识乘法》课,执教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真好玩!有好多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