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否?’皓正饮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在这里晋武帝司马炎以一个战胜者的国君身份,让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孙皓来作《尔汝歌》,无非是想以此来加以戏弄。没想到才思敏捷、不甘受辱的孙皓,出口成章,一连用了四个“汝”字来加以回敬,真所谓“圣人非所与熙也”,武帝自讨了个没趣,深以为悔。武帝之所以“悔”,其原因就在于“尔”和“汝”在古代虽然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它还有  相似文献   

2.
谈“汝”     
冯梦龙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汝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为什么“悔之”?原因在于孙皓酒后忘形。乱用了“汝”这个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使晋武帝有失尊严。可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汝”是乱用不得的。一般来说,在下边四种情况之下才能用“汝”。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4.
“冷眼向洋看世界”是毛泽东同志《七律·登庐山》诗句。诗自公开发表以来,注者颇多。对这句诗的解释,有的说:“‘冷眼’:严峻、蔑视的眼光。‘冷眼’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横眉冷对’意义相近。元曲《潇湘雨》中有‘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因此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毛主席站在庐山之巅,放眼世界,极端藐视那些进行反华大合唱的帝、修、反的丑恶表演。”  相似文献   

5.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6.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7.
一北宋词人张先曾以“张三影”自矜,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目:“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后山诗话》亦云:“……世称诵之,号‘张三影’。”而在生活交际之中,上流社会亦常以张子野的写影妙句为雅谑。《遁斋闲览》云:“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  相似文献   

8.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9.
<正> 《大雅·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年来,对于“姜嫄弃子”原因,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前,论者多将姜嫄弃子的行为和履迹感孕之事联系起来。《毛传》云:“‘履帝武敏’,帝,高辛民之帝也。”秦汉以来,某些史籍说姜嫄是高辛民(帝喾)的元妃,其说不可信,前人戴震辨之甚明。又,如按毛说,以诗义推之,姜嫄既有夫,又求子,生子为何弃之,且一弃、再弃、三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1.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12.
谶纬与阴阳     
谶的起源很早。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于典籍史册,多属政治性内容,预卜统治者的吉凶祸福,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四库全书总目》的解释认为:“谶者预决吉凶_”。《史记·赵世家》有这样的说法:秦缪公尝病,七日而寤,说:“我之帝所甚乐,……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公元前513年(晋顷公十三年),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  相似文献   

13.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中论述人称代词时说:“在上古时代,领位不加‘之’字,不能说‘吾之’、‘我之’、‘予之’、‘汝之’、‘尔之’等。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到本书第139页论述介词“之”时,又说,“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之’字为介。我们只看见有极少数例外:‘矧予之德言足闻,’(书·仲虺之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同上·周官)”但在下面的注释中指出:“注意:这两个例子都出于伪古文《尚书》。《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  相似文献   

15.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16.
长公主高中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长公主”一词。课本未注。按,自唐以还,历来所谓“长公主”都指皇帝的妹妹,而不是女儿;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明史卷121·庄烈帝六女》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 ’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8.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20.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