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湘化,是两宋以来形成于湖南地区的一种区域化。湖湘化虽然晚至两宋时期才形成,但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化自形成之日起,既具有中华化的一般性特征,又以自身所独具的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化遗产。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东亚明乃至世界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的青少年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化传统,从小扎下中华化的根。  相似文献   

3.
一 中原农耕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在《草原化与草原学》中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新泰地区在历史上曾创造出灿烂的化,在中华化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本从纷杂的献史料中,对新泰化之主脉进行探寻,揭出名山化、家族化与驿道化三,实为这一区域化之重要特色;并以此为基点,对新泰三大化各自的内涵、发展与影响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5.
“中西互为体用论”是傅伟勋提出的一个化命题。本从它的提出,它与中国化重建,它与中西化交流三个方面又析又评了这个命题的内涵,意义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6.
“台独”阴霾是有其历史渊源的,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在日据50年,日本军国主义为使“以台制台”,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化侵略政策,斩断中华化的脐带,摧毁中华化,实行“皇民化”。  相似文献   

7.
洪素芳 《福建教育》2005,(1A):47-47
艺术同构活动,是各艺术式样中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内在沟通和心灵情感上的整合,是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之间进行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的过程,有情感同构和形式结构同构等类型。在小班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以情感同构活动为主,开展形式情感同构与内容情感同构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艺术思想情感的相似性,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6,(6):33-37
"草原文化是指生息在草原地区的世代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1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当今,这种独特的丰富的草原文化资源正在被人们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蒙古族题材中国画正是在这片沃土的滋养下形成、发展。蒙古族题材中国画表现出对草原独特的赞美和依恋,同时也是画家主观感受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先后建立了蒙古国与元朝,在前代诸民族共同铸造的草原文化的滋润下,创造了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蒙元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包括金银器在内的文物。根据考古资料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在造型、纹样和工艺上延续了前代草原金银器的风格,又兼容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在草原金银器发展序列中处于一个延续时期,促进了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寻中国鸟信仰的生成,是对中国化原点探索的又一次尝试。中国远古江南先民的稻作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们对鸟的崇信,鸟信仰衍变构成的中华化丰富发达的鸟信仰系统,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国家需要安全,民族需要发展,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文化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立场,具体探讨了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同政治应有的关系,从而对我国文化今后的发展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支柱的.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孝"思想在这里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无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都被徽人融入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徽州和徽州人.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冼夫人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普适性,高等学校特别是粤西地区高校应充分挖掘冼夫人文化的特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特色教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饰物文化的起源,从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知开始。文化与饰物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支撑饰物,饰物体现文化。中国饰物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部分。由伦理而形成的社会等级规定,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传统饰物的设计思想和艺术装饰的原则上。不同的民族聚居环境,形成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形成了民族饰物文化的差异。各民族饰物文化的汇合,就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饰物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饰物文化。21世纪应是中国传统饰物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17.
“乐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在解析乐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在关汉卿戏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探究,从美学的角度为研究关汉卿和关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在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与五四前后的东西化论战比较,30年代的这场化论战对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19.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无处不在,无事不合,和顺、和平、和谐等词汇构成了“和”文化的标记。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致中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为内容的“和”文化,是一种境界与精神。“和”文化全面、成熟的发展成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思想。“和”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性,一方面“替代”了大量宗教活动任务,另一方面又抑制了本土宗教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形态学视野下,沂蒙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性能的形态。沂蒙文化形态的各种表现形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沂蒙文化形态的结构。沂蒙文化形态是具有沂蒙地区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渊源深远、地域性、多元性、多样性、经世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历史地位看,沂蒙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