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前言本文是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从着眼于行为效果的评价到着眼于行为动机的评价进行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道德评价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现象作出分析、辨别、选择、鉴定和判断的能力。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起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2年发表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评价能力。他认为大多数幼儿都是从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到了8~9岁,儿童身上才逐渐发展了按动机进行道德评价。而且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儿…  相似文献   

2.
协作关系的建立是儿童道德从他律自律转化的关键环节。协作关系的建立使儿童超越了自我中心阶段,建立了真正的道德关系,产生了强烈的道德需要,感受到了社会性愉快、道德理性得到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道德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协作关系的建立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包括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难以建立真正意义的协作关系;在家庭外部建立协作关系时会遇到因自身能力原因而产生的障碍;在缺乏协作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他律性道德的某些特征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自律性道德的发展,并由此使独生子女道德发展在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出现暂时的相对滞后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叙事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叙事情境的完整性、叙事情感的交互性与叙事旨趣的道德性等三个特征。故事叙事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叙事逻辑:叙事目标要根据儿童发展水平而设定;故事文本要针对儿童兴趣与需要而合理选择;叙事方法要依据召唤结构进行选择与设计;道德反思要以分享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师或家长要充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故事进行叙事活动,组织儿童开展故事叙事的社团活动,鼓励儿童改写、续写和创作故事,推动互动式亲子共读故事与利用电子媒介来讲读故事等多种途径进行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儿童"三观"及其行为的依据。孙幼军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其作品立足于儿童的成长空间,以儿童文学形式书写故事人物的蜕变,在无形间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叙述方面,通过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的叙事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在行文布局方面,以片段故事和具有指向性的人物行为来指导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在意义方面,强化了儿童道德观,补充了儿童道德教育途径,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参考并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孙幼军的作品以道德为纲,以道德教育为主线,整合故事人物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对引导现代儿童提高道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故事是对社会道德规范与价值要求最生动形象的表达,同时也是支持儿童进行道德问题探究的重要载体。在德育课堂中运用道德故事,能够为儿童提供道德思考的基础,培育儿童说理论理的能力,增长儿童道德实践的智慧。但是,当前道德故事教学也面临着学生生活体验缺乏、教师换位思考少、课堂说教多、故事指导生活的功能有所欠缺等现实问题。要优化道德故事的运用,教育者需要巧选故事主题、巧述故事内容、巧设对话探究和巧作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6.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0,(1):19-22,66
故事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孩子们喜欢故事,他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更与儿童的道德生命成长紧紧地相联系、相融通,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唤醒着儿童的道德生命。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故事对儿童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因此,故事法在德育中具有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l)故事使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儿童,符合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特点;(2)故事提供的道德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人际性,有利于道德知识的实际应用;(3)故事能给儿童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和榜样;(4)故事能使儿童熟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故事法运用的主要方式有读故事、讲故事和补全故事三种。其中,讲故事不是照着书本读,而是凭借记忆来改编故事,经过老师思…  相似文献   

8.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绪姝 《班主任》2005,(6):32-34
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柯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它给儿童带来文化启蒙、人格奠基、道德启迪、生命体验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挖掘和应用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揭示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规律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深化心理理论的研究。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2~3岁时就能理解愿望对情绪的影响。对儿童违背道德规则条件下故事人物的情绪理解的研究发现,儿童存在“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但以往研究设置的情境涉及的都是说谎、偷窃等道德规则。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必须遵守一些道德规则外,还必须遵守大量的不具有道德意义的普通规则,如安全规则、日常生活规则等。因此,研究儿童对遵守或违背普通规则条件下的情绪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故事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适应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可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掌握抽象的道德概念。文章概述了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和优势,故事法的应用途径以及应用故事法所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一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儿童与教育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世纪二十年代末,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为现今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把儿童道德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二十世纪末一些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对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将探讨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毕业班与非毕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它给儿童带来文化启蒙、人格奠基、道德启迪、生命体验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挖掘和应用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认知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探索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是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共同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探索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了解,而且,对于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也有益处。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皮亚杰在观察儿童的游戏中,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与意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接着,他将他的研究引进道德领域。他应用一套独特的“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从早期的皮亚杰到柯尔伯格,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阶段理论。后期的研究者们针对前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不足,开始从多维的角度探讨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艾森伯格。她  相似文献   

18.
段文阁 《现代家教》2002,(10):14-15
2.在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上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是核心家庭,家庭关系相对简单化。而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发展。家庭关系的相对简单化,削弱了独生子女对道德的渴求,客观上不利于独生子女道德情感、道德能力的发展。其次,市场经济和多种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家庭关系,使亲子之间交流的  相似文献   

19.
应当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态度。切忌娇生惯养娇宠容易使孩子意志薄弱、早熟、神经质,结果妨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走向父母愿望的反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成熟和自然发展。让幼儿主动地活动儿童是依据经验而成长的。让儿童尽量地活动,尽情地精力充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以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为主.纪律约束、行为圳练和奖惩等为辅助手段.忽视了儿童道德认识的情境性和特殊性.不符含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造成了德育实效偏低的现状,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以故事为载体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新时期德育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