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产主义怀旧出现在剧变后的东欧,一直持续到现在。共产主义怀旧在东欧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但并不被主流媒体和知识界所认可,因此处于沉默状态。我们尝试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揭示沉默背后所包含的深意,认为共产主义怀旧可能与保守主义、商品化逻辑和马克思主义发生联系,但只有在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中,才可能创造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状的想象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1989年的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期世界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曾是一部辉煌史诗的东欧共产主义顷刻间的崩塌又令人感伤和反思。匈牙利事件、捷克布拉格之春、波兰团结工会,渐变积累的矛盾为东欧剧变一步步埋下伏笔,进而发生质变,导致东欧剧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苏联、东欧形势剧变后,西方许多头面人物大叫什么“马列主义过时了”,“共产主义的实验失败了”。国内一时间也出现过马列主义没有用了,没有必要再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了的舆论。此外,也有些同志在学马列主义时搞形式主义,不注意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去研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苏联模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通过总结苏联模武的历史教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和处理好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共产主义运动自十月革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发展以后,当前遇到了较大挫折。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为世人所关注。社会主义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继而向东欧和亚洲其他地区发展的。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许多特点,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有所不同,形成了特殊的“东方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东方道路”的历史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事件当属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1)经济的崩溃是剧变的基本原因;(2)政治体制的僵化,特别是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重视不够是剧变的政治原因;(3)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政策和苏联政策的改变及戈尔巴乔夫《改革和新思维》一书的发表,是剧变的外部原因,加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1)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基点上;(3)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4)加强各民族团结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少年儿童群团组织,也是中国少年儿童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组织。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是少先队教育的主责主业,也是党交给少先队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8.
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了,但马克思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闪耀着光芒,永存人间。斯大林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一百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由西欧发展到东欧,由欧洲扩展到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风起云涌蓬勃发展。正如列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逻辑同构性,中国梦在与共产主义理想价值追求相一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巩固和发展。面对当代中国共产主义理想危机,中国梦从理想目标、实现路径、话语体系表达三方面引导共产主义理想走出困境,为共产主义理想注入新内容,展现共产主义理想新视野,昭示共产主义理想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孔孟儒学,都表达了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观念和理想。他们在自己的著述和讲学中深情怀念和追随周原上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情景,反复表达着没有阶级压迫、社会和谐共融的社会理想。他们的这种主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行世的价值基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文化渊源,当苏联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才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并全力献身其事业,中国人民才始终选择并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产主义因子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同志选择共产主义道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树立了为人民的思想,科举考试的失败使他看透了封建王朝没落的本质,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让他明白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能救中国的,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改变自己历史命运、独立自强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留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留学生群体中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构成共产主义组织的重要一翼。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的留学生在中共建党活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现实启示则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位应与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起航地,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朝鲜革命力量壮大和博弈的舞台以及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海外中转站。上海之所以成为远东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内外交通、对境外人士无出入限制的高度国际化有关,也因为具有宽松的政治氛围、发达的文化传播机制和良好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方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需要理论创新。 20世纪 90年代初,由于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辉煌之后,一下子跌入了谷底。面对这种黑云压城的局势,不少人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动摇和困惑。“社会主义大失败”的舆论甚嚣尘上,西方政治家预言中国也会紧步东欧和苏联的后尘。面对苏联东欧剧变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处变不惊,领导中国人民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在中国大地兴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潮,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今天,改革…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同一种社会制度的两个不同时期,了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开头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套用这句形象的话,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幽灵,向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幽灵——竞争,正在中国、苏联以及东欧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徘徊。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在所有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也先后出现了,并且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深入。许多人对这个幽灵的到来,缺乏思想准备,于是议论纷纷。至于高等学校要不要引入竞争机制,能不能引入竞争机制,怎样引入竞争机制,大家对此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外国有一位评论家说到:“中国过渡经济与东欧和前苏联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正在严重的衰退和实际收入显著下降中挣扎,而中国则好似一只全速飞奔的‘东亚虎’。”[1]笔者认为,中国的改革成就令世界瞩目,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班人”,集体领导的核心,邓小平英明决策的结果。他凭着自己的卓越才华,超人的胆识,坚强的毅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拓了新道路。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不仅是中国人民获得彻底解放的唯一出路,还为处在国际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