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城市弱势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当代城市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现状,并提出从社会、家庭、学校、社区、个体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调适,以期促其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这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民众弱势心理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同时,政治资本失衡通过社会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政治资本失衡-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学习之友》2011,(4):54-55
一种“弱势”思考方式似乎正在中国社会蔓延。日前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知识分子和白领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45,1%的受访党政干部也把自己归入“弱势”的行列。有人戏称,中国正进入一个“全民弱势时代”。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症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这里的弱势是一个比较相对的概念,包括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等。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结症的转化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尽快地摆脱这种困境,适应新的生活,做一名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5.
所谓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他们往往是由于某些障碍、能力缺陷,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境艰难,有经济上的弱势、政治上的弱势、心理上的弱势、交往上的弱势等。社会学中认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跨境婚姻子女及社交群体的话语分析,发现跨境婚姻子女面临刻板印象、言语污名两大结构性困境。在此境遇下,他们以“不管”“幼小”“抗争”等表达方式塑造“常人化”形象、“弱小化”形象、“被误解者”形象,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边缘处境。究其原因,跨境婚姻家庭的多重弱势身份是根源,子女既受到社会分层下的结构性排斥,又产生自我边缘心理回避学校互动。为了消解这一困境,需要从宏观社会和微观心理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包容性治理手段构建“无排斥、无歧视、无分类”的教育氛围,并利用跨境婚姻子女的跨文化优势,发展其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独立人格,以保障个体生存、维护边疆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所谓弱势文凭,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受教育者因文凭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欠佳而造成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学历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现象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文凭”指大专以下的中专、中师、职高、技校等文凭以及全日制以外的“五大”类文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弱势文凭”的涵义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所说的“弱势文凭”,就层次而言,指大专及其以下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培养类型而言,指以培养“蓝领”为主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毕业文凭。持有这些文凭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当代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西部六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女大学生群体共计223名对象,分大、中小城市;经济水平较/欠发达地区;不同省市三方面,对其社会性别观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区女大学生。普遍持“女性处于弱势”观点。且同一选项呈持平趋势。2、不同省市女大学生持“男性处于弱势”观点的均只占少数。进而。从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这一高学历群体社会性别观中“女性处于弱势”观念的形成与存在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师“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普通教师之弱势、资历弱势、专业发展机会之弱势、心理弱势、性别弱势等方面。教师“弱势群体”应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关注与重视。只有理性地认识教师“弱势群体,”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加上弱势教师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变这些弱势教师群体为强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而论,问题的关键已由“要不要建设”转为“如何建设”,从必要性研究转为具体实践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内涵的理解,存在“服务功能”和“治理功能”两种有联系但又存在区别的导向,使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陷入摇摆于“服务功能”或“治理功能”的两难境地,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服务功能的单向运行贻误了社会善治的实现,而治理功能的僭越贻误了服务功能的实现。因而,应从确立共建新理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营造共享新机制,推动内部双向赋能等方面,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功能从“治理”或“服务”的一维导向走向“治理”与“服务”的复合导向,实现建设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锐话题     
傍傍族反映的是社会心理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时下社会对成功的过度追求也在刺激着人们成为傍傍族。当今是金钱自信的时代,有钱了,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手段,都会赢得一片赞誉与仰慕。因此,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傍傍族现象,应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学生群体的分类研究中.“弱势群体”是研究最多的,其实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传统的“弱势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外,因“学业阶段”和“成长环境”不同而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也需要重点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中的重点人群指因为自身、家庭、社会、学校等原因引发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化而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学校及其教育者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3.
女性长期来,包围在被自然化、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文化语境中,为“自然”的女性,要低于为“文化”的男性。在这样一种社会群塑下,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女性以丢失“自我”为代价的必然归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意识面临着一种新的启蒙,在“弱化”和“强化”的辩证互补下,将女性的性别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现代女性与男性同样“内外双修”的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理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社会创业群体,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大学生创业常要经受挫折的心灵熬煎,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继续创业的激情。因此,加强弱势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挫折心理教育极为必要。弱势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教育包括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的挫折心理教育。做好弱势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教育,需要教育者、大学生、亲戚朋友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心理Test “心无城府”可以是每个人的优点,也可能是缺点,别人会赞赏你的率真,但过分坦白却往往会令你吃亏。基于自保的防卫心理,我们应慢慢学懂不将心事和盘托出,这种“傍身之道”从第一天踏进社会便要学习。你是否已经练得一身“铜皮铁骨”、“刀枪不入”?测试自己在这方面的防卫程度,并平衡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吧!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群体,被人讥讽为“啃老族”或“傍老族”。其成员多为大学毕业、中学毕业生,或社会上的闲散人员。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其生存状态极为恶劣,是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危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管理主体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发挥其扶助作用和组织依托功能;改变弱势心理,加强社会与弱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间,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预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疏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在社会治理情境中由政府推动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制度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预警-应急”“技术-整合”“协商-服务”“修复-重建”的功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认知错位带来的治理异化,角色冲突带来的治理悬浮,嵌入缺失带来的治理内卷化,衔接不畅带来的治理碎片化等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转变认知,加强心理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提高主体他律与自律,增进二维空间的有机衔接;提升主体专业服务能力,超越治理的内卷化;加强主体间联动,推动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前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该文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梳理 ,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经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成果 ,还介绍了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种理论和“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期使读者对该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