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万神之主宙斯的强权之下,普罗米修斯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受难。于是古希腊悲剧中最迷人的盲目的命运的主旋律,便以最动人的为了人类的幸福的自我意志的最强音奏响了。  相似文献   

3.
贞节问题在后五四时期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五四时期严峻的社会现实批判逐渐让位于后五四时期深入的历史追溯与理论探讨.潘光旦的贡献在于结合西方优生学、性心理学的视角与知识,阐释了传统贞节观背后蕴涵的重视子嗣的性道德观念;改造了传统禁欲的"守节"观念,使之与霭理士中庸克己的人文主义性道德观相一致;将中西学术中关于性道德的健康成分加以融合,为创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性道德观念提交了一份答卷.  相似文献   

4.
从犹太文化中所蕴含的罪、受难、死亡的内涵入手,阐述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必要性。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都带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心理体现了圣经文化中的“罪恶”观念,同时也汇聚了作为犹太人的典型文化心态;受难是这些犹太知识分子获得救赎的必修课;死亡问题是触动这些犹太知识分子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渴望救赎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8,(3):12-13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堂获学士学位。1922-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大学任教。先后在上海的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等校任职。1934年回到母校,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之一。一生涉猎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6.
7.
潘光旦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与他留美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他受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影响也较大。潘光旦认识到了当时大学通识教育的不足,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但又不否定专识教育。自由教育是要造就通才而不是专才和技术家。大学应该增加通论类课程并延缓分院系时间。潘光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施行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桂林的受难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的立在前面。七星岩是最好的防空洞,最安全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1年秋冬之际发起了一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发生的,有其必然性。但运动中也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家冰心说过:“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也是潘光旦的挚友,但在社会学界的知名度比潘光旦大多了。潘光旦是一个被遮蔽的先知,是一名真正的“瘸腿的雅各”,即使找不到最后一匹马,他还是拄着自己的双拐,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的孔门哲学结合,提出了"位育"论。《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安所遂生",就是潘光旦所谓的"位育"。潘光旦"位育"论包括个人"位育"、社会"位育"、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位育"四个方面。潘光旦的"位育"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动镜头在动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画是一种动正态的画面语言,运动镜头更是动画电影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对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带动观众心理情绪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动画片来探索如何运用运动镜头语言的功能来完成动画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固定摄像是运动摄像的基础。固定镜头拍得如何是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摄像者的基本功力。分析研究固定摄像与固定镜头有助于摄像者提高摄像水平。  相似文献   

15.
舞蹈与镜头语言的结合创造了多维度的视觉审美,而当镜头组接技术运用于舞蹈影像创作中后,舞蹈本体的时空性再次被重新解构,镜头画面组接的方式在舞蹈视觉传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镜头组接中的切、叠化、淡出淡入、划变或任何其他由镜头到镜头的转换策略都将成为舞蹈传播的载体,并逐渐形成符合舞蹈特性的运动规律。文章将论题锁定在舞蹈镜头语言的组接运动上,重点结合多种形式的舞蹈影像个案逐步深入分析舞蹈与镜头组接运动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并在微观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舞蹈镜头语言运用的学术含义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为了更好地阐述教育目的,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本文集中论述了他的“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培养方法,希望对加强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赫索格》是一部关于受难与救赎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索尔·贝娄对当代西方社会精神困境的认识和思考。本文试图探讨赫索格承受苦难、自我探索以及完成救赎的心路历程,旨在揭示出索尔·贝娄对于处在同种痛楚下的现代人的启示,即接受生活原本的面目,找寻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通识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出发,梳理了潘光旦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即在中国展开通识教育的思想。潘光旦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服从于其“中和位育”的核心社会学理论,对今天在中国大陆展开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依然具有有益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1950年到1951年秋冬,全国数十万知识分子参加了土地改革,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一系列改造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广大知识分子在土地改革中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加深了对工农群众和执政党的感情,效果是显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思想中有着浓郁的受难精神,这种受难并不是盲目地代人受过,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独自承担,而是与他的童年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作用以及所受中外文化中受难意识的熏陶有关。作品《野草》中的受难意识集中体现在《秋夜》《复仇(其二)》《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及《这样的战士》等篇章,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精神主线,体现在敢为人先的探索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