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07-114
天水旅游业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但由于天水旅游业主题不突出,形成了毫无鲜明特色的旅游。文章通过地域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伏羲文化成为天水旅游业特色品牌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分析提出了对策。强调伏羲文化是天水发展旅游业特色品牌的必然趋势,强化伏羲文化特色品牌,有助于天水旅游业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
何新胜  刘进 《天水师专学报》2000,20(1):21-24,77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类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有着丰厚的历史褒庇资源积淀。天水发展旅游商贸城市,核心问题在于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即对伏羲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建塑。本文依据历史,结合现实,分析了伏羲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价值观,提出了优化伏羲文化内涵的方向和原则,为古老的伏羲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为羲皇故里重现辉煌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陇右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地域文化概念,其历史上的地理学所指相当模糊。历史上陇右文化圈所涵括的地域范围的文化,应将西域文化圈以东、三秦文化圈以西的文化板块圈命名为“陇山文化”更符合历史实际,而陇右文化指以天水为中心的陇西地区的文化。以六盘山为中心,陇东文化圈、西海固文化圈、陇右文化圈及河西文化圈共同构成陇山文化。伏羲部落在西海固兴起,西海固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西海固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4.
陇东南处于丝绸之路重要区段上,集中了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以黄帝为核心的道教养生文化,以周祖为主的农耕文化,以秦先祖墓遗址为特征的秦早期文化。这四种文化都可以归并在祖脉文化的整体框架内,从目前国家倡导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政层面看,这个祖脉文化集群的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天水伏羲、女娲为代表的祖脉文化资源丰厚,堪为重头,影响深远;以陇南秦早期文化为代表的秦祖资源,分量厚重,影响日渐;以平凉黄帝为核心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顺应时势,很具影响潜力;以庆阳周祖为主的农耕文化资源,启迪族群遥想,现实影响日隆。陇东南祖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陇东南处于丝绸之路重要区段上,集中了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以黄帝为核心的道教养生文化,以周祖为主的农耕文化,以秦先祖墓遗址为特征的秦早期文化。这四种文化都可以归并在祖脉文化的整体框架内,从目前国家倡导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政层面看,这个祖脉文化集群的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天水伏羲、女娲为代表的祖脉文化资源丰厚,堪为重头,影响深远;以陇南秦早期文化为代表的秦祖资源,分量厚重,影响日渐;以平凉黄帝为核心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顺应时势,很具影响潜力;以庆阳周祖为主的农耕文化资源,启迪族群遥想,现实影响日隆。陇东南祖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论伏羲文化对我国中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皇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数学、历法学、地理学等都有深远影响。其中,“伏羲八卦”,“伏羲制九针”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中医学有深远影响,为我国的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王彦俊伏羲氏族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以伏羲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为主体的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源头。其内涵极其广阔而丰富,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为探索、研究,试图从社会关系性...  相似文献   

8.
天水地区是伏羲女娲的故乡,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如果我们用新的人文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认识,进一步研究讨论,那么就会在学海探源中少走一些弯路,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古代民族史的研究水平。本文重点从伏羲文化与大地湾遗址、图腾崇拜、饮食、男女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对伏羲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民族先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但炎帝、黄帝同属华夏一族,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汇聚而成的,所以,这种认定未必全面。伏羲为三皇之首,与炎黄相比,伏羲传说流传范围广,影响面大。伏羲是人们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并公认了的民族血缘先祖和文化始祖。在选择和确认过程中,又逐渐把众多的勋业归加在他身上,使之终于成为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文化的总代表,并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伏羲还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相似文献   

10.
从人祖伏羲氏说起羲黄文化史话之一李燕杰羲黄文化,是指从伏羲氏-黄帝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一直向前发展的文化。它不仅有开创性、兼容性,并且有恒久性,所以受到人们的重现与关注。近来世界各...  相似文献   

11.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伏羲指上古畜牧业时融合许多部落文化的一个时代.伏羲文化指涵盖伏羲时代精神及物化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由后世不断丰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远古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融合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本文从伏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要源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发挥其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文化主体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欠缺、传承传统文化的辩证意识仍需增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播形象模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做好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古陈(今河南淮阳一带)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吴伏羲氏仰观俯察、开物成务,又是神农继起,教民稼穑,开辟远古农业的地方。至今,在太昊故都的废墟上仍散留着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据考,大汶口文化为少昊氏部族所创造,又太昊在前,少昊在后,并且二者同为东夷部落的先祖;至少昊强盛之时,太昊已经衰落。所以,在大汶口文化强盛之前早已相当发达,乃至衰落的贾湖类文化,则为太昊伏羲氏所创。太昊伏羲文化为大汶口文化之源;古陈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摇篮,又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5.
姚敏 《时代教育》2012,(21):157-158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友人来学习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元文化间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颜廷亮 《家教指南》2006,(6):116-123
本文主要讨论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特别是和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直至敦煌和吐鲁番地区有关的问题.在列举了笔者所见有关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的资料,指出伏羲文化西向传播不仅较诸东向传播来晚了数千年,而且似乎是由其东向传播的终极地区直接西传至今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然后探讨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探讨了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龙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图腾崇拜 ,由于伏羲氏部落所处的特殊条件 ,使它在总结、吸收各种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龙文化。此后 ,在与周边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的不断融合中逐渐补充、完善 ,并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8.
淮阳为羲皇故都,因人祖伏羲在此定都并创建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在淮阳,龙是指人祖伏羲本身,他是龙的化身,人们祭祀伏羲时即认为伏羲就是龙,这体现在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方面。淮阳龙文化虽历经千年,仍焕发着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今天,作为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继续展示着它的号召力、凝聚力,并与时俱进,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龙文化与伏羲文化一样,已然成为了本地的徽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认知和真实感受,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彰显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文教资料》2014,(22):45-46
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几年来中国通过种种途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唤起和激发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和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