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韩军老师认为,母语学习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如今许多家常课和公开课却是“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一首七高绝句28个字得品味一小时;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两节课讲不完,下课了还在匆忙总结主题、布置作业。课堂上最忙的人,一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连珠炮一样地问,一次又一次地俯身打开一个又一个课件(制作匆忙,不免出现错字病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开小差。 小学语文课文有那么复杂、深奥,非得入地千尺地“钻探”吗?为何一学期200多个生字都掌握不了?学了6年母语,为何400字的短文也写不顺畅?低耗高效,真的很难吗?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韩兴娥老师中年级语文教学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欢迎朋友们就此话题发表看法,来稿请寄廖巧燕,信封上注明“争鸣”。邮箱:liaoqiaoyan@126,com。  相似文献   

2.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市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的课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比赛内容是浙江版八上7.3.1"一次函数".该教师课上得非常轻松,关键是师生互动,学生显得很投入,因此效率高.我认为该老师备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了学生的参与.而在概念引导时又非常好地把握了"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的关系,他的成功给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很多的启发.一、一次函数教学设计1.概念引入观察1:描述图1中的变化过程,并列出y关于x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举一反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683页是这样解释的: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照这样理解,能否这样说,"举三反一"就是依据许多事情类推而知道某一件事情.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数学改革,以及这几年"新课程"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节数学课,这节课从始至终"表扬声一片":学生无论是举了一次手,还是写了几个算式;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话,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你真棒!"同时,教师还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这样的情景不由得人深思:传统课堂中,教师批评的声音太多;而新课堂里,老师表扬的声音又过多.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才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正>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相似文献   

8.
散文教学首先要教授课本选中的美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应该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方法就值得推广,"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举一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角为便,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要使学生能从教师讲授的“一”点中,推想到二点、三点……;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一.举三反一的内涵及模式结构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举一反三中演变而来的。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举一之后反三,但实践证明,这常常只是教师的一种希望而已,许多情况下,举三后能反一就很不错了。为了让学生学一类会一类,即触类旁通,我们在实  相似文献   

11.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举一反三,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举例,而应该改变策略.学习中若能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这定是其熟悉内在道理并能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有人日“举一反三”是建立在“举三反一”之上的,只有经过深入的三番考察、十方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历来强调"举一反三",但是"举三反一"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可以看成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倒过来,先从许多现象出发,归纳出定理.他还说,演绎法是学了对付考试的办  相似文献   

14.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勇气     
在一场拍卖会上,一排排自行车整齐地摆在一起. 人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出价,一个比一个出的价高.有个坐在最前排的小男孩,每次都举着右手最先出价:"十美元!"看着一个又一个人以高价买走一辆又一辆自行车,他的眼里流露出无比的失望,但他还是固执地出价"十美元".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三"是自然数的"三",但"三"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数,更多的时候它指的是"许多"。孔子曾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里的"三"指的便是"许多"乃至"无限","举一反三"意思就是能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更多事情。更著名的是老子说过的那句话:"道  相似文献   

17.
为了学生的"举一反三",教师常常先"举三反一",但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因为,主要是选题不精、析题不透、方法不全、本质不清造成的.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是落实的只是一次次无效的重复记忆,没有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真正落实成自身的知识,造成头脑中残存了大量的支离破碎的题目片断,日久天长形成了低效的教学.这是日常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何谓“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条成语,它源于《论语·述而》,其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个角为例,让学的人类推另外的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后来就用“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可推知其他许多事情。由此可见,“举一反三”就是善于类推,由此及彼.“善于类推”是手段,“由此及彼”是目的.注意,这里的“彼”可以是与“此”同类型的事情,更应该是与“此”有关联的其它许多事情,这便是“举一反三”的总含义.  相似文献   

19.
杨军卫 《考试周刊》2014,(60):26-27
"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学习规律,应当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举三"才能"反一"的主张;要"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课,"美读吟诵"是师生共同演绎"综合课堂艺术"的舞台;"新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背诵识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20.
钱薇 《考试周刊》2014,(56):107-107
作者通过与英语组的教师一起进行三次习题课的课后交流活动反思,在此提出三点看法:教师在教学之前确定学生"知"的范围;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知"和"会"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