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瑞 《快乐阅读》2011,(21):189-192
《朱莉,或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四大名篇之一,它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教育名著。通过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卢梭塑造了朱莉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他的女性教育思想。他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在女性的爱情、婚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影响力的见解。反思卢梭的女性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性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的主题一直被定位在它的反封建意义之上,认为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是对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有力控诉.但联系卢梭的社会理想则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极有可能是力图通过理想化、唯美化的人物和情节去构建一个和谐的、合乎自然秩序的良好社会.  相似文献   

3.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寓意。《新爱洛伊丝》中卢梭的“自然”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方式中的善待自然、人性情理中的善待自我、生存状态中的善待他人。这不仅是卢梭“自然”观的美学内涵,更是其美学思想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是20世纪早期最受争议的和最具创造性的文学家之一.利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可揭示出劳伦斯在其代表作《虹》中所具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作品揭露了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困境,同时也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并提出理想的生活方式,即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5.
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闲情偶寄》中《居室部》《器玩部》为线索,对李渔的家居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加以归纳分析,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李渔的家居设计为我们勾画一幅诗意栖居的美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居环境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9.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1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录我国东北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史诗",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与自然的亲人式的关系和家庭式的温馨.迟子建没有刻意地摇旗呐喊,而是在不自觉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态智慧.迟子建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1.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历史悲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醉人画卷,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同在的诗意栖居之境,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下所遭遇的无奈、悲哀和尴尬。这种通过对原始氏族生态文明的书写,表达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关照当下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起的人类精神文明被破坏的窘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诗歌的代表作,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有独特的浪漫柔媚风格和对生活的赞叹。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追求,抒发其浪漫之情、幽远之情、深沉之情;彰显了文学艺术的美——设计之意、绘画之意和音乐之意。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作为一个美学课程的教师,还是作为一个美学研究者,如何使美学理论少一些晦涩,多一些鲜活和灵动,于兼具双重身份的我而言,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题。实际上,这几乎也应该是美学及其教育史上的难题。众所周知,自鲍姆伽通的《美学》诞生以来,美学理论就因其与理性哲学天然的亲和力而多少显得与普通读者有些距离感,并且在其不长不短的发展历史中因为这种距离感又衍生出某种神秘感。今天我们大致明白,这种神秘感的诞生,并不能简单地被归因干艺术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因素,而更可能是因为很多时候美学实际上被作为构成理性主义神话的一部分而对待,这个现代性的神话似乎是乐于使之对人们保持一种神秘感的。  相似文献   

14.
曹友琴 《课外阅读》2011,(9):270-271
《归去来兮辞》入编高中语文必修5第2单元第1篇文章,已由旧教材的自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眼睛的沉默》长于光与影的描刻,浸润着浓重的时间意识。借光影之手,作者表达了三方面的情感需求: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怀念;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逃逸与批判;对诗意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时光的雕琢使文本恬淡、清雅,呈现出一种诗意美。  相似文献   

16.
<时时刻刻>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第三部小说,通过对女性书写严肃的戏仿来展示20世纪女性的精神生态.女性在生命意志上同自然的融合与在现实中同自然的疏离正体现出女性的精神困境,她们对灵魂深处的挫败感的抗争突出表现在对"性别超越"的渴望上,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双性恋"倾向即是如此.坎宁安由对20世纪女性精神生态的考察来反思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成果,生态精神渗于其间.  相似文献   

17.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历史悲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醉人画卷,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同在的诗意栖居之境,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下所遭遇的无奈、悲哀和尴尬。这种通过对原始氏族生态文明的书写,表达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关照当下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起的人类精神文明被破坏的窘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1895年编写了《西学书目表》,他对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广泛涉猎,而他在《破坏主义》一文中写道:惟卢梭的民约论思想最适合当日中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梁启超在1901年所写的《卢梭学案》,在特定环境下,梁启超对卢梭民约思想的接受有一系列的"前理解",尽管是他山之石,但他对卢氏所言的自由权利、公意、法律等关键词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类公共选修课《经典文学品读》建设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录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文。以前教学本文,在讲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后,着重对比分析“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两种比拟哪个更好,除此之外,便无深究。再教本文,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层解读,发现文中竟然蕴含着一些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