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堂实录 师:下面,我现场“招兵买马”,应聘导演的同学注意听好下面几个问题:1.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七根火柴》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是不是可以不加考虑,为什么?2.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这个故事分几个片断来表现呢?3.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确定谁是故事的主角?请大家把思考的答案写在卡片上,任答一题。 生:我来回答第2题,我会把故事分3个片段,第1个片段表现卢进勇盼火柴;第2个片断表现无名战士拿火柴给卢进勇;第3个片段表现卢进勇送火柴给部队。 师:你用了3个很好的动词:盼、拿、送。但中间的“拿”字换成…  相似文献   

2.
《追忆流水年华》有7部15卷之多。小说把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论熔于一炉,用意识流手法创作而成。这是一部难度很大,连不少法国读者也认为是“天书”式的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一开头,他就把读者置于一种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争议的产生,是由于“我”在小说里有着复杂状况。从小说所反映的悲剧发展过程来说,“我”是悲剧的见证人;从小说情节的构思艺术来说,“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然而又不仅如此。若说以第一人称的“我”把主人公的片断的生活故事织合起来,并借此让“我”作为见证人而与读者相见,在鲁迅小说里也不乏其例。《孔乙己》里的酒僮也是起了这样的作用的。但是,这个酒店学徒在曲尺形的柜台里观察咸亨酒店所发生的有关孔乙己的事件,闻见酒客所讲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陈欣 《文教资料》2010,(10):35-36
本文关注的是关于舍伍德·安德森的成长小说《我是一个傻瓜》的视角问题。通过仔细研究这个小说,以及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作者在该小说中发现三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通过第一人称,这部小说读来更自然、可信和发人深省;恰恰是第一人称的叙事给叙述者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其可以非常清楚生动地叙述他的成长过程;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使作者、小说、故事和小说中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平衡。总的来说,这三个优势表明:在这本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得到了非常合适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进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一形象在文章结构与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故乡》中,“厚障壁”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它把人们分隔成了孤独的个体。对“厚障壁”的形成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封建礼教是其温床,深受毒害的麻木呆钝的闰土促成了它,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我”放弃启蒙立场才造成了二人之间的隔闵,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使人们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10.
<正>画家、摄影家要出好作品,必须要选取最佳视角。同理,小说也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人称有密切关系。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视角的优势是:人物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几乎透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侧重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相似文献   

11.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2.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13.
<正>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呈现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在一九四六年中秋节那天发生的故事。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小通讯员为什么没有借到被子成为小说的一处关键空白。如何填补这处空白,关系着对小说整体布局的把握,也是理解这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何以能催人泪下的关节。一、文本空白的填补因为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是一处关键空白,  相似文献   

14.
古诗中的空白。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时会因采用跳跃艺术而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杜甫的《石壕吏》中,诗人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留下了“吏呼”这一空白。教学此诗时,可引导学生深究诗人笔下“吏呼”的内容,从而创造性地领会诗意。   小说中的空白。小说往往在描写故事情节时,作者会因采用蒙太奇手法而有意留下一些空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七根火柴》作者写卢进勇追上部队后,记述了这样的情节:“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身边……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地递到指导员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18.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的名义进行的故事叙述(即第一人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队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生“自我”形象与其它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19.
1.第一人称叙事法[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