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感冒会流鼻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鼻涕到底是什么东西吧?其实,鼻涕里还藏着不少科学知识呢。别皱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鼻涕那些事儿。鼻涕、鼻屎和它们的真相一般来说,鼻涕是由鼻黏膜腺体分泌的一种黏液,这里的关键是“黏”,大家的疑问一定是“黏”来自何方?根本原因是糖蛋白,所以可知,鼻涕是一种富含糖  相似文献   

2.
浩瀚的海洋中充满了神秘,而且越往海底,神秘感越强烈,这是因为人类对于海底的了解还很少。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深海探险的开展,科学家发现了海底的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海底热泉附近存在着一些古怪的生物,它们不仅外形与我们熟悉的生物迥然不同,而且能够抵抗热泉的高温,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生态系统。海底热泉生物仅仅是海底生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界中,昆虫不计其数,小动物随处可见,而大型动物特别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却数量稀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之间构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的食物链,金字塔底层的生物量极为丰富,而处于顶层的大型哺乳动物则数量极为稀少。食物金字塔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编制了150万种不同的生物目录,但是我们不知道的生物种类还有很多,据估计,现有的生物多达3000多万种,某些估计甚至高达1亿种。所有的生物都从其他生物那儿摄取能量,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了一张彼此交错、极为复杂的食物网。 在生物…  相似文献   

4.
当一头鲸在海洋里死亡后,它的尸体最终将会沉入海底,为那里独特的寄生虫、蛤、贝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食物。然而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商业捕鲸活动将可能导致这些“贪食者”的灭亡。海洋的深处通常都是黑暗而寒冷的,大部分的生物都以从海洋上部沉下的食物为食。没有任何生物能够提供比一条巨大的鲸尸更为丰盛的“晚宴”,当一头鲸死后,意味着突然落下的鲸脂、鲸肉,以及骨骼多达160吨。早在1987年,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史密斯曾乘坐“阿尔文”号海洋地质调查深潜器对一块海底区域进行考察,他无意中在一具沉入海底的鲸骨架上…  相似文献   

5.
有些科学家相信,我们将最终变成一种生物机器人,这是一种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也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这些科学家说,在未来,也许我们的子孙会面临一种选择:要不要做一个机器人?因为假若选择了要,他们便可以即刻拥有一些超凡出众的能力,如精准的记忆力、高超的演算能力等,而改变的过程也可能就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简单。这种事会不会真的发生,目前我们还不能妄加论断,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很有未来“生物机器人”的雏形,让我们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吧。  相似文献   

6.
牛牛 《青海科技》2014,(5):58-59
<正>转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  相似文献   

7.
科新 《今日科苑》2006,(8):20-22
在寒冷、幽暗的深海,生活着一大批神秘生物,它们奇特的外表和生活方式常常让人无法解释。缺氧、低光照、巨大水压、食物短缺,都需要它们去努力克服。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关于深海的惊人发现不断涌现。“别以为21世纪地球上没什么可发现了。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也是我们了解得最少的地方。”科学家们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英国科学家对喂养的小白鼠进行实验后发现,小白鼠吃饱后会分泌一种特殊的激素,科学家把它称为“PYY-36”。研究人员提取这种激素并在小白鼠喂食前注射到它们体内,结果发现,这些小白鼠即使面对美食也不会再进食了。科学家们对“PYY-36”激素做进一步的生物实验后,发现它无毒副作用,这便鼓舞起科学家们要在人类身上进行类似实验的勇气。他们在英国选取了12名志愿者,给其中6人注射这种激素,其余6人只注射安慰剂。结果是注射了这种激素的人的饭量比平时饭量减少了1/3,而注射安慰剂的人,饭量照常。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发现人类消化道的细菌竟然是加勒比海的珊瑚大量死亡的元凶。麋角珊瑚一度是加勒比海最繁盛的珊瑚,它们为许多珊瑚礁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所,然而它们现在却几乎被一种白泡病赶尽杀绝。1996年,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西部发现麋角珊瑚生出了不规则状白色溃烂,破坏了覆盖在珊瑚骨骼外的薄组织。该疾病每天杀死十平方公分的麋角珊瑚。到了1999年,麋角珊瑚已成了濒临绝种动物。为了寻找杀害麋角珊瑚的元凶,科学家们收集了佛罗里达、巴哈马、美国维尔京群岛和加勒比海的健康和患病珊瑚。他们在实验室分离出221种微生物,并挑选出数目最多的四种,…  相似文献   

10.
新闻     
科学家找到新的洋底热液硫化物区正在执行我国第19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印度洋成功发现了新的洋底热液硫化物区域,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大洋一号”正在进一步勘查该区域到底有多大,获取更多的数据。据介绍,洋底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是由于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幔中,遇到熔岩被加热,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铁、锌、铅等金属后在高压之下从地底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形成几千吨至上亿吨的块状海底矿床。海底热液活动还形成像烟囱一样的奇特景观,在“烟囱”周围,生活着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密度可与热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反泡     
阿碧 《发明与创新》2003,(10):23-23
阿尔伯特·图菲尔是巴西的圣·保罗大学的物理学家,当他在研究甘油中泡的形成的时候,注意到一些奇特的现象。“突然,我们开始了看到一种不上升的奇怪的泡,如果它们不触碰底部,就将至少持续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怎样的一种泡。”他说,他和他的同事、物理学家乔斯·卡洛斯·萨托雷利在“泡泡业余制造者”制作的网站上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回答。这种神秘的泡是反泡,是一种悬浮在空气外壳中的液体球。这引起了图菲尔和萨托雷利的兴趣,他们开始对这些鲜为人知的反泡进行了首次科学性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当一个上升的泡与其他的泡…  相似文献   

12.
友光 《科学中国》2006,(12):46-47
专家们正在印度洋制造“生物礁石”。在接近海面的一片岩石上,潜水员们建造珊瑚礁,它的骨架(一副钢架)被安置在水下几米深的海床上,他们围着钢架游动,用线把小块的活珊瑚固定到上面。最后,一个人接通了一根从上面筏子上垂下来的电缆,几秒钟后,钢架周围开始升起小小的氢气泡。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返老还童,没有谁不心驰神往,这也是人类一代又一代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某些动物身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这个童话般的生命奇迹。这是演化史上一例令人困惑的"简化"现象:一种名叫道恩灯塔的水母,它们竟然颠倒了生命的周期,退化成一种单细胞生物!这意味着,演化并没有明确方向。科学家发现,正常情况下,道恩灯塔水母按出生、繁殖、死亡的顺序度过一生。但当它们在食物匮乏、生活拮据时,便会勒紧腰带、缩食瘦身,直至回到幼年固着的状态,再次成为吸附在海底其他生物上的水螅。此后,这些水螅会再次分化成无数的小水母,周而复始、生生不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15.
正传说,在幽深的海底生活着一群美人鱼,它们喜欢用海蓝宝石装扮自己,当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要让宝石接受阳光的照射,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常年出海在外的水手们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称海蓝宝石为“海神石”。他们每次出海总是带着这样的宝石,祈求海神保佑。这里提到的宝石就是神秘的海蓝宝石。像海水一样美丽  相似文献   

16.
JR Minkel 《科学中国》2005,(10):16-16
海豚也许不是地球上第二聪明的物种,根据《银河旅行者手册》中的内容,它们不如老鼠聪明,不过它们确实显现出有文化。海洋生物学家注意到,在澳大利亚鲨鱼湾的一些野生海豚会在它们用鼻子搜寻海底食物的时候,顶一块海绵在鼻子上做保护,多数这么做的海豚是雌性的。研究者们怀疑这是它们学会了使用工具。不过并没有直接的基因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现在,根据13只“海绵使用者”和172只“非海绵使用者”的DNA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海底星屑     
海底聚集着许多天外来客,它们便是星屑(或称宇宙尘)。海底星屑的发现可追溯到19世纪。1872年,英国著名海洋考察船“挑战号”开始寻找海底星屑的工作,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从深海中采集到珍奇的星屑颗粒。  相似文献   

18.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目前发现了一种被称作“活化石”的星系,它们在宇宙的动荡中备受煎熬,但却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一种形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它们喂养孩子的方式让人匪夷所思。 这种两栖动物的幼崽会用牙齿啃噬母亲的皮肤,以此作为食物。两栖动物的母亲的皮肤外层含有牛奶一样的营养物质,能够给幼崽补充脂肪,帮助它们生长。当然,母亲所做的牺牲其实并不太多,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这种两栖运动在生命中要经历脱皮阶段,绝大多数的皮肤可以重新生长出来,因此母亲用自己的皮肤喂养孩子,也算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0.
揭示宇宙的奥秘,到宇宙去生活,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设想,“宇宙岛”便是其一。地球悬于太空中,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球体。特殊的优越条件,使几百万种生物能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科学家们正是以地球为蓝本,设计了一座“宇宙岛”。它是一个直径500米的空心巨球,球的内壁有住宅、树林、河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