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学生文言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从而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2.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文言实词。如何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呢?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感觉效果不错。我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解答文言实词的情况展开探究.分析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发现产生思维受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心理状态,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山”指有石头的大山。《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象形。”后引申为地面上有土石构成的隆起高耸的部分。如《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箦。”  相似文献   

5.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文言实词数量多,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高考必考。  相似文献   

6.
高考考点“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停顿。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考点,近几年广东高考连年考查,其他省市也是多次考查。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的第12题,就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立、即”意思是立即 ,副词。例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间、俄、俄而、须臾、斯须、顷刻、少顷、少时、少间、俄顷”意思是一会儿 ,副词。例如 ,“扁鹊见蔡恒公 ,立有间”(《扁鹊见蔡恒公》)、“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斯须就毙”(《促织》)、“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狼》)、“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 ,一狼径去”(《狼》)、“少间 ,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俄顷风定云墨色”…  相似文献   

9.
《学语文》2005,(1):40-42
高考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而、乃、其、为、焉、以、因、于、则、之”尤其重要,需熟悉其基本义项;另外还需注意“如”“相”“见”“是”等特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从重现规律看,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存在时空和语言上的隔阂。加之功利主义的影响,现在文言文教学已经退化为“死记硬背课”,窄化为“说文解字课”。文言文教学重视“言”本身没有错。文字,特别是重要的词语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对语言的积累,牵涉到对文章的理解,关乎着文化的体悟,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但字字落实,为“言”而“言”,“言”“文”分离,却让本来充满灵性诗意的文言课堂变得干瘪枯燥,怨声载道,趣味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相似文献   

12.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28年所著《汉语札记》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汉语文言虚词"而"进行语法描写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对"而"的词性、语法意义、两端意义关系以及常用组合进行了描写。研究表明,《札记》很有可能参考过元代卢以纬《语助》和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西方语言学素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考点解说]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教学大纲>共列举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相似文献   

14.
一、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语,包括近义实词和近义虚词的辨析选用。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词义,结合实际语境,再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即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就能选出那个使句意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的选项。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而”在“动词+而+动词”的句式中所表示的修饰关系,很容易错误地解释成了承接关系。到底如何区分“而”所表示的这两种关系呢?先分析下面的这些例句。  相似文献   

16.
刘玉玺 《学语文》2009,(2):42-42
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本)中文言文选篇为材料,对文言虚词“而”用法的教学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设”的虚词,常见的有“苟”“如”“若”“使”“倘”“虽”等。例如: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苟:假设。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如:如果。  相似文献   

18.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目的”,  相似文献   

19.
徐家永 《新高考》2009,(Z2):32-34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标志着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第Ⅰ卷中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表示实在意义,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是文言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词性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和灵活,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可见,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内容有限,所以系统地学习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