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黄岩岛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考察其对重大冲突事件的报道策略.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很少采用头版或头条以及大篇幅甚至整版的报道形式.以客观事实为主,立足事物本来面目的原始存现,主观偏见较少.主要采用的是中国通讯社和本报组稿的稿件,没有采用外国通讯社和投稿的稿件.在对事件的发展上,理性把握,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以短篇报道为主,正面报道与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合理,本报组稿与中国通讯社和转载适当搭配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被网友调侃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从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2009年5月的全国首例H1N1流感,再到"6·5"特大公交车燃烧事件,这一年的成都,走得非常艰辛.在2008年年底揭晓的"2008年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单中,成都意外地却又在意料之中地被排除到了名单之外.在H1N1流感事件和"6·5"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特别是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公众通过网络或者人际传播对成都形象发表了一些负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重大突发事件频发,从南方冰雪灾害,到3·14拉藏打砸抢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到三鹿奶粉事件、杭州地铁塌方事件,年末,国际金融风暴又接踵而至。在面对一连串重大突发性天灾人祸时,中国媒体的成长、进步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谓的负面新闻报道从内涵上说,是对现实中的负面事件的报道。负面事件包括自然性灾害和一切社会性事故,这些负面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异常性、危害性,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但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仅从这一点上看,负面事件是新闻中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其中一些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不符,批评或攻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报道不时涌现、纷然杂陈,尤其是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大量负面国际舆论形成合围之势,对我国整体国际形象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一度被看作是负面消息或新闻批评.正因为如此,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进行了严格控制,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其中一些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不符,批评或攻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报道不时涌现、纷然杂陈,尤其是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大量负面国际舆论形成合围之势,对我国整体国际形象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反思和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策略,加  相似文献   

8.
代晓利 《新闻世界》2014,(11):178-179
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美新闻评论选题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明 《新闻大学》2007,(3):101-104
以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实例,从评议对象的特点、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中美新闻评论的选题方法。分析认为,中国新闻评论的选题基本上是在"上""下"结合点上抓取评议对象,对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面与负面对等,多呈现现象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大局"对话的方式被提出。美国新闻评论选题基本上是抓取受众关心的社会事件与现象,评议对象多集中在生活领域与国际事务上,以负面为主,多呈现事件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个体对话的方式被提出。这种分野,与其各自基本的观察方法相关,中国新闻评论选题多采用整体视角的观察方法,美国多采用个体视角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11,(8):4-6
从江苏溧阳某局长“微博开房”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在中国,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新的社会公器,微博已经悄然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7·23”动车追尾事件爆发后,人们越发相信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作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微博正全面参与并影响着现实世界,其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个体事件,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微博或将直接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底中日媒体聚焦的"毒饺子"事件,使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外交层面,涉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事件中,特别是面对来自国外对中国食品质量问题的质疑,我国媒体在如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充当平衡协调问题的公共角色等方面表现出色,使负面舆论发生逆转,扭转被动的局势,恢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名誉。"毒饺子"事件的危机报道为后续公共危机报道创立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底到11月,加拿大的各主流媒体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到中国,对于中国给予了全方位较为客观的报道,而且报道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较为正面的信息。这一媒体传播现象的出现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之外,因为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一般遵循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除了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外,对于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多持负面的批评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无疑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令人难忘的一页.回顾2008年的舆论热点,从年初雨雪冰冻灾害、西藏"3·14"事件、到奥运圣火在欧美传递中的风波,再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到年终盘点时又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2008年是突发事件集中,同时又是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受到密集关注、  相似文献   

14.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刊》2008,(3):19-20
"5·12"汶川震灾后,新闻媒体立即选派人员奔赴灾区,全力以赴展开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对抗震救灾报道前所未有的公开与透明为救援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经验自"SARS"事件以来,国内应急体制应对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  相似文献   

16.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14):24-25
互联网环境下的“负面事件”报道 (一)“负面事件”报道的含义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负面事件”报道主要集中于对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产生碰撞的社会事件的揭露,这类事件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突发性,与公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对抗,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9日,CNN主持人卡弗蒂就北京奥运圣火在旧金山传递发表评论说,中国产品是“垃圾”,中国人是“五十年不变的一群暴民和匪徒”,激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再次引发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媒体的涉华正是以负面报道为主的。“以1996年到2000年的美国主要媒体为例,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竟高达30:1。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媒领域栖身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新闻民工.本文试从"纸馅包子"事件的当事人訾某出发,看中国"新闻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对如何解决"新闻民工"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鸫  王刚 《全国新书目》2008,(23):54-55
2008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引发一连串网络大事件。从抗击冰雪、两会当"代表"、反对"藏独"、反击CNN到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瓮安"6·28"打砸烧事件,再到明星艳照大肆传播、人肉搜索大掀波澜……这其中,哪些事件最能反映2008年中国发展的艰难路程和2.53亿中国网民的心路历程,围绕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这些网络事件对重大事件的进程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网事2008》一书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0.
从"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到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不和谐的音符.随着CNN发表声明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南西方媒体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所引起的中国公众抗议活动正在渐渐平息.在这场媒体论争尘埃落定之后,反思中两方媒体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并探究其深层原因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