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尚云碧 《文教资料》2006,1(13):128-129
文学教育的传统在中国渊远流长,但当代大学教育正在或已经改变了文学教育的宗旨,相当程度上把重点放在一种可替代的知识的传授上,而非思想与人生体验,而且它正趋向于专门化和职业化。作为道德教化和人格培养的文学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文学教育应该足生动的、具体的、丰甯多彩的,它应该富有教师的艺术与机智、个性与情操,也反映学生的情趣与追求、自我体验与反思、觉醒与提高。而当前的教育实践还难以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要改进我们的文学教育,首先应该认识列当前文学解读的误区,再通过拓展文学教育的理论视野来寻求改进.接受美学直该是改进文学教育的一种有效理论。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学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在于“精神立人”。文学教育的价值追寻将文学引向美育的境界。走向美育的文学教学,注重体验、强调对话,崇尚创造,并且在文学教学方法上,追求与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和文学阅读行为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4.
王尚文先生在《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l期)一文中指出,文学应该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这种需要和追求是人的行为动作的原动力,这其中“体验”就是必由之路。然而,当前文学教育的弊病在于重“情感”轻“体验”,缺失了多元解读的基础,颠倒了“情感”与“体验”的流程。那么,文学教育中的体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教育中,文学的美不是凝固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生命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它在作品中,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形态,教师通过备课,有了自己的解读,然后学生在预习中也获得了自己的体验,到了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再度解读,实现精神的相遇,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最后由学生实现自我的再度创造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在文学教育中,只有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建构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的美才产生了价值意义,这样的文学教育也才具有了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在大学应该怎么做?我在大学里读书和教书已不觉31年。这些年的大学文学教育生活对我意味着什么?它带给我什么?回顾31年的大学生活,我不禁回想起一幕幕难忘的镜头,于是生出这样的念头:大学,正由于有了大学生和教师的相谐从游,一种活生生的交互传感的文学的艺术体验和学术兴味,才成其为大学啊!大学里有什么?大学里总有水,池水、湖水什么的,有水就该有鱼,  相似文献   

7.
何涛 《现代语文》2007,(8):105-106
生命教育是从生理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塑造的教育,是立足于发展中的人,培养健全的人、完整的人的教育。文学作品蕴涵了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信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文学生命教育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的。通过文本解读,丰富和改造读者头脑中的生命图式,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文学欣赏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学即人学,与教育有天生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人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美学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憾,原因也正在于它包涵着丰厚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它以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来审视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测定。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的生存困境与长期以来的定位模糊有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中国文学课程较为合适。当前大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现实本身,凸显文学作品内蕴的生命体验,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为基本任务,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理应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感受与体验又只能在心灵开启之后,即在有了生命意识之后。因此,文学教育中,必须充分关注生命的存在,与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以促成学生自身个体生命质感的生成、积淀与优化。  相似文献   

12.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文学即人学这一经典命题对我们开展思想工作,进行思想教育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注重文学鉴赏,加强文学熏陶,激发文学共鸣,充分发挥文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示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魅力,架起文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体验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提出将体验教育引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进而从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点等角度分析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并从情景模拟体验、人际关系体验和社会实践体验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体验教育尊重人的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体现过程的自主性,强调知行合一的特点,有利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本文以成功体验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为例,就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体验教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更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人际沟通、社会职责等重任。本文主要通过培训体验、岗位体验、网络体验等几种体验途径来阐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体验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河流     
白桦 《语文新圃》2010,(3):20-21
作家和作家的作品是分不开的,因为作家的作品无可避免地充满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今天想谈的就是我的文学和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学阅读和接受受到严重挤压.如何调整文学教学的方式也成为文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探寻一种从影视到文本的观看——阅读——思考的文学教学路径,在讨论影视和文学的异同之后,以影视鉴赏作为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从而推进学生在观看影视和文学阅读中双重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并尝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野,建构一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既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也能延续而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将仪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旨在将传统的德育说教转化为学生的一种亲身体验。通过仪式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并通过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