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小陈建林老师来稿说 ,在填写分母是5的真分数时 ,学生写出了 ,有些教师认为符合真分数中“分子比分母小”这一要求 ,从而认可了学生的答案。果真是真分数吗 ?陈老师认为———由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主编的《数学词典》一书中 ,对真分数是这样定义的 :“若分数 (m、n为非零整数 )的分子的绝对值小于分母的绝对值 ,即|m|<|n| ,则称其为真分数。”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必须都是非零整数 ,因而不是真分数。那么 ,是分数吗 ?《数学词典》中关于分数是这样定义的 :“把一个单位分…  相似文献   

3.
严伯春 《师道》2006,(4):31-31
今天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上课铃刚响,我便板书课题,故意少了题目中的双引号,学生在下面吵着提醒:“五角星应该有双引号!”我回头表示疑问:“为什么呀?”学生争着举手回答:“这五角星并不是真正的五角星,这是小男孩把苹果拦腰切开后,里面的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学生的讲述一个比一个清楚,我知道学生对课文所讲的故事已是十分清楚了,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想到了文章中的小男孩。“喜欢文章中的小男孩吗?”学生齐说:“喜欢。”“真的吗?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告诉同学们。”我指名一个名叫侯唯希的女生起来读书,她面庞清秀,目光…  相似文献   

4.
另外的鸡     
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了名词的定义后提问一个学生:“你能告诉我一个名词吗?”“鸡。”学生想了想说。“很好!”老师露出了笑容:“那么,你能告诉我另外的名词吗?”“另外的鸡。”学生脱口而出。另外的鸡@刘林  相似文献   

5.
网友黑咖啡说,教育,有时是一种美丽的欺骗。细细琢磨,教学中还真不可缺少“欺骗”。特级教师顾维平执教《莫高窟》一文,在指导学生读“莫高窟还藏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时,一学生语调平平,顾老师眉头微皱,追问:“有多少平方米的壁画,我刚才没有听清楚,能再读一遍吗?”学生马上将“四万五千多”重重地读了出来。顾老师立即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读得真好,壁画的面积真大。”课后,高林生老师点评道:“学生读得很清楚,只是有点平,我在台下都听见了,台上的顾老师真的没听见吗?这是顾老师的一个小花招,她在指导学生读书呢!”上…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电学课上,有学生问道: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E=F/q,E与q不是成反比吗?怎能说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呢?教师在解答时,先写出一个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式”: 父子年龄差=(父亲年龄)-(儿子年龄)然后反问学生:父子年龄差与儿子年龄有无关系?能否据此式说这个“差距”随着儿子长大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中兴趣的定义为“喜好的情绪”;《辞海》中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因此,可以说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此笔者尝试运用了“放开、引导、创新”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三角形中位线”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阅。一、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与要求看书 ,时间 15分钟(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 )熟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并理解其证明方法 ,思考此定理还有其他证法吗 ?证明的过程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 ?(3)例 1在证明四边形 EFGH是平行四边形时的依据是什么 ?还有其他证法吗 ?二、检查并讲解 ,时间 10分钟(1)中位线定理的结论中 ,既有位置…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二、课堂实录(播放《木鱼石的传说》歌曲。)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可能会发问:“石头怎么会唱歌?”“它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张锋的《化石吟》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板书课题。)师:吟:是古代诗歌的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什么是化石呢?你能给化石下个定义吗?(学生举手。)生1:动、植物死后,深埋在地下,地壳变迁,逐渐地形成了化石。生2:我查过资料,化石是经过自然作用,保持在岩石中的古代遗体或遗物。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知识非常丰富。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猛犸象化…  相似文献   

10.
欢乐时空     
一、庞“六一”乃碴数字 将12一18这七个连续自然数填入图中小圆圈内,使每个圆周上四个数的和均为61。你能完成吗?2◇◇2:、庆“六一”巧分固彩 请你将右图分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4块,使每块中各有两个汉字或两个数字。 (答案在本期找) (要二海) 幽默二别 切饼 兰兰去饼店买了两张油饼,服务员阿姨问:“将饼切成8块还是16块?” 兰兰想了想说:“还是切成8块吧,切多了吃不完。” 不敢学 班级上法律常识课,一名学生不注意听讲,老师把他叫起来问。 老师:你不学法律知识就容易犯法。 学生:我不敢学。 老师:为什么? 学生:知法犯法,不是罪加一等吗…  相似文献   

11.
一、激趣师:(笑问)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生:(大声齐答)好!师: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猜一猜游戏的要求是什么,会做吗?(生:会)请大家做好准备。(学生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师:“举手”,(有的学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摸鼻子”,“拎住右耳”,很好,放下。(学生很快放松了身心,神情自然)师:“生气的样子”,“高兴”呢?(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忘记了这是课堂,有的还站了起来)师:好的。同学们反应敏捷,神情丰富。喜欢这个游戏吗?生:喜欢。(生余兴未尽,一双双眼睛期待地望着老师)师:那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种解释,即是一种标准量,是所有“1单位事物(或其他)”(单位前置于“1”)的统称。这里单位“1”中的单位,有的能准确地说出来,例如把一块蛋糕、一条线段、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项工程等看作单位“1”时的块、条、…  相似文献   

13.
“小人”?它在《论语》中的含义不是被国学家们探究得挺清楚了吗?国学家们总是告诉我们:它是一个与“君子”相对应的、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的确,孔子常常将“君子”与“小人”对应着讲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女为君子儒,  相似文献   

14.
《大气压力》一课,实验材料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不能充分感知,很难把“吸”和“压”弄明白。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选用了杯子(两个,其中一个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要学生利用杯子通过充分的感知和分析,明白在一吸一呼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杯里的空气和杯外的大气压力相等则相互抵消等科学道理。 1.“你能让杯子罩在嘴上不掉下来吗?” 2.“你是怎样做?”(将杯罩在嘴上,往里吸气后憋住,杯就掉不下来,紧紧地吸在嘴上,用手都很难把它拿下来)。  相似文献   

15.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6.
案例: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正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忽然听到一声“报告”,我回头一看,发现有三位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口,我问他们:“已经放学了,你们有什么事吗?”三位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后来还是一位男同学对我说:“王老师,你这里有废纸吗?”“废纸?你们要废纸干什么?”我一时不知道他们的意思,我想,我没有请他们来帮忙清理废纸呀!看到我发愣,三位同学连忙补充说:“我们是五(6)班‘废纸工程’的志愿队队员,为全校老师和同学服务。”“好!谢谢你们,你们五(6)班为教育活动和环境保护开了好头。”我一边说,一边将纸篓里的废纸给了他们。第…  相似文献   

17.
小刺猬     
易燃物老师:什么是易燃物?学生:我爸爸。老师:为什么?学生:群众一提意见,他马上就发火。好乖乖客人:小乖乖,你爸爸在家吗?小乖乖:不在家。局长:(客人走后)乖乖,我不是在家吗?你怎么说我不在家呢?小乖乖:妈妈教我的,因为他手里没有拿礼物。局长:真是我的好乖乖。只给没有的两个朋友在交谈:“如果你有十座城堡,能给我一座吗?”“可以。”“如果你有两辆车,能给我一辆吗?”“可以。”“够朋友!那么,如果你有四双袜子,能给我一双吗?”“这个……”“不行?一双袜子比起城堡和车辆来算得了什么?”“因为我正好有四双袜子。”小刺猬…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蜡烛)。生:蜡烛。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有哪些办法?生:点燃。生:折断。生:用火直接烧。师:怎么烧?你能说得清楚点吗?生:示范(把蜡烛放在某个容器内进行加热)。师:就是加热蜡烛,直接烧蜡烛可以吗?生:不可以,…  相似文献   

19.
文[1]中,连春兴老师对自己设计的四种“椭圆第二定义”教学方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的教学,笔者亦有同感,常常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管学生对第二定义有兴趣,但其在教材中的出现依然像“帽子底下蹦出一只兔子”(波利亚语).连春兴老师设计的方案4,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但仍有疑问:1.设椭圆方程 x~2/(16)+y~2/(12),只知椭圆上点的横坐标为3或-1,不求纵坐标,你能求出这些点到焦点的距离吗?  相似文献   

20.
按照通常的设想,教学生缩写课文,先应详细讲讲什么叫缩写,缩写的作用、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然而,陈爱莲老师一反“常规”,不去先啃术语、定义,而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难题”(布鲁纳语):要求用三分钟把《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出来(此文约1000字,按一般速度朗诵,需五分钟)。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们产生了疑问:三分钟能讲完吗?老师作了肯定的回答:只要能抓住最主要的内容,就能在三分钟内讲完。学生又问:哪些内容是主要的?于是,老师出示“四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