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述圣子思祀事;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嫡长子承袭,主衢州庙祀。由于其设置有崇儒重道之意,因此,五经博士的告退及丁忧都有一套严格且固定的程序。告退的原因不仅仅限于病故,还有现任五经博士年老生病不能主持祀事或获得其他身份等原因。丁忧不仅是传统礼制的体现,也是古人对孝道的尊重。圣贤后裔五经博士享有免差徭等各种优待,当应袭嫡长子孙因故具亡时,容易出现争袭的现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皈依和道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2.
东汉太尉李固,是与外戚、宦官坚持斗争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长柳村(今属城固县柳林铺李固村)人。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四年),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李颉,精通儒家经学,官至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父亲李郃,继承父业,亦通五经,累官司徒(全国最高的政务官)。李固从小受家学影响,勤奋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求师,博览坟籍,通晓五经。至长,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名而就学。  相似文献   

3.
五经博士兴于汉朝,但<毛诗>未立于官学,未有博士之称.至唐代,毛诗博士为国学之官受到关注,史书的解释却说法不一.通过考察唐代国学设置的发展变化,可知在唐代,毛诗博士一称起于文宗时的五经各设博士,是中唐以后国家教育与科举考试推行改革的产物,其影响则延及五代北宋以后.  相似文献   

4.
王锷 《文教资料》2001,(3):112-119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唐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隋大业初举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入唐,太宗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累迁国子博士、给事中、国子祭酒,封曲阜县男,是唐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孔颖达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融合汉魏以来南北朝经学家之注解,撰定《五经正义》180卷,即今《十三经注疏》之《五经正义》,又撰有《孝经义疏》等。 《礼记正义》70卷,是孔颖达与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太学博士贾公彦、太学博士柳士宣、魏王东阁祭酒范义■、魏王参军事张权等共撰。贞观十六年(642),又与前…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统治,采用董仲舒"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成立了太学,作为中央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京都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相当可观.太学的教官称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以专习的一经对弟子进行教授.原来《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每经只有一家之说,后辗转传授,各有增改,发展到五经十四家.于是至西汉末年太学里的博士也增加到了14人.博士皆由征拜或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博士逐渐成为儒家的专利,这一过程当在设博士弟子员后不久完成。西汉对博士任职年龄并无限制。一经在某些情况下可设置两个博士。《汉书·儒林传》中所记载儒生为仕宦显达之人,且仕宦显达者多分家设派。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后,博士官的性质转变为顾问官而兼教育官,博士官参政的程度和范围比以前有所加强,除日常的教学外,还要承担起议政、出巡等任务。博士官往往有很好的政治前途,而在东汉随着博士顾问官职能的削弱,博士官的政治前途也逐渐暗淡。  相似文献   

7.
正梁武帝治国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兰陵萧氏世家子弟。为政之初,梁武帝很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标榜以儒术治国,"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他还重视学校教育,以经术取士。于门前设立谤木函、肺石函,诏求贤良,广开言路。普通二年(521年)春他颁布诏书:  相似文献   

8.
一危素(公元1303—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人。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中后期。他少通《五经》,明初大儒宋濂说他“年十五即通《五经》大旨,据座为人师。①”至正元年(1341年)为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官至参知...  相似文献   

9.
《毛诗》于平帝元始五年立于学官,终王莽之世。《鲁诗》立于学官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后。《齐诗》立于学官不迟于昭帝元凤元年。《韩诗》可能是在昭帝始元五年立于学官。学者或以为三家《诗》立于文景之世,或以为立于武帝置五经博士时,或以为三家分派在石渠阁会议之后,以及以为《毛诗》是元始四年立于学官的,都是错误的。文景之时尚无专经博士;武帝置五经博士明确了其顾问团为儒家性质,当时经派意识尚不明晰;石渠阁会议之前三家已经分派,史书叙宣帝增置前博士不数《诗》博士,是因《诗》博士在宣帝增立时无所增立。  相似文献   

10.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为水心先生。南宋时期两浙东路温州永嘉县人。淳熙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建康知府兼江淮制置使,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如“五经皆史”说等对后  相似文献   

11.
练恕写史     
练恕(1821—1838),字伯颖,广东连平州(今连平县)人。他16岁就成了清代著名的史学家。道光元年,练恕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练廷璜是一位重视读书且颇具文采的地方官,练恕7岁就随父亲到江浙读书。练恕聪敏过人,学习刻苦。9岁读完了“五经”,又开始攻读各种史学名著和诸子百家著作。13岁时,已经精通了13种  相似文献   

12.
博士官名。战国前期亦称"通士"、"达士",为博学者泛称,后,齐、魏、秦诸国置之为官职。掌议政、顾问,秦灭六国后,兼制礼。隶属奉常(后改太常),以仆射为诸博士长官。汉文帝增置诸子"专书博士"与"专经膊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儒学五经博士,又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事务。多由察举、试策而任此  相似文献   

13.
徐百柯   《教师博览》2005,(4):22-22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革博士制度,专设五经博士,而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由于三礼中的《周礼》与《礼记》不在五经之列,因而当时只有《仪礼》立于学官,设置博士,而《周礼》与《礼记》均不得立于学官,未曾设置博士。这种状况终两汉之世不曾改变。唯有《周礼》曾在新莽时一度立为博士,但东汉复辟后自然废罢。三国时期,随着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和《周礼》《礼记》学术地位的提升,《周礼》与《礼记》两部礼学经典终于取得了与《仪礼》分庭抗礼的地位,也被立于学官,设置了博士。本文对两汉时期《仪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新莽时期《周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和三国时期《周礼》学和《礼记》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及其他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来,学者们只概略地说武帝置五经(七)博士。本文经考证,《诗》的最初三位传经人申培公、辕固生、韩婴在武帝时都没有当过博士。当时鲁《诗》博士有徐偃,韩《诗》博士有韩商,齐《诗》则不见立有博士。《尚书》博士先后是孔安国、孔延年,并没有立欧阳氏《尚书》。当时是否有《礼》博士,或说《礼》博士是后仓,有待进一步查证。本文从史料的排比校勘中推断《易》博士首先应是杨何,接着才是田王孙。而《公羊春秋》博士先后有公孙弘、褚大,并非胡毋生、董仲舒这两位公羊大师。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萧统编订的《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幼时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号昭明。他自幼遍读五经,爱好文学,后与刘勰等才学之士讨论篇籍,商榷古今,编成《文选》。所著已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文选》,世称《昭明文选》,共选入先秦至  相似文献   

18.
两汉经学     
《现代语文》2007,(9):99-99
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后,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博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士”阶层,人民分化为士、农、工、商四民,而士居于四民之首。当时士成为一种职业,人们都争着做士,读书学做士成为风气。到了秦代,我国便有了博士的称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除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外,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统一的策略,其中就有“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正式设立了博士的官职,要求凡授予博士官的人必须明于古今、通达国体,具有渊博的学识。汉王朝建立以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教育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专门设置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允许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创立了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制度,用以传授知识、研究经学。隋唐时期,在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国子寺等职能部门,曾分别设立过“天文博士”、“历博士”、“漏刻博士”、“针博士”、“兽医博士”、“算学博士”等教职,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除此之外,汉朝  相似文献   

20.
江明 《考试》2008,(10)
古都南京,六朝天子,虎踞龙盘,学史绵长。锦绣山水之间,三国东吴设五经博士,明初建国子监,清代有文昌学院兴起……至清未,两江师范学堂应运而生,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由此源起而至今,亦已百余年。虽几易其名,然从两江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